小时候春节前,家里长辈会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说不吉利的话,尤其不要提到“死”,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心想这下好了,不会再骂我“死孩子了”,忧的小孩基本都是怕控制不了嘴巴,之前因为提到过”死”被责罚,谁知道今年会不会重蹈覆辙。
剩下一类人,会发出好奇之声:为什么不让提?结果大人们基本都是一脸严肃地告知“不吉利。”不敢再问。死亡这个词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隐隐地觉得这是不好的。
不会有人和你谈论死亡,也没人和你探讨死亡的意义。大人都是避之而不及,顶多来一句等你大了就知道。这个神秘的词语需要经历身边人的离世,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
等越来越大,越来越感受到死亡的恐怖。青春年少之时,总是突发奇想,如果自己也要死了,会是什么场景,该怎么办?结果越想越怕,瑟瑟发抖还不敢告知家人。
成长的过程中,丧喜之事经历多了些。总看到在送别逝者时,一边的亲人哭的死去活来甚至晕厥。
死亡意味着失去,活着的人会难过,悲伤,痛苦。有人陷在这样的情绪旋涡中,有人抵触,用坚强伪装好自己,用各种手段去麻痹大脑,尽量不去感受。
前两年一位长辈癌症,前去探望,握着他的手,他说害怕,怕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怕所有的见面都是最后一面。
每次他和家人说害怕时,得来的都是“别瞎想”之类的安慰。还有人的劝慰是你看你都活了八十多了,也活够了。
再老的人,都值得被尊重。老去的人,对物质的渴望和追求俨然没有那么多,精神上的安慰,尊重,甚至一份全心全意的倾听都是需求。
接下来的几年,他活在了这无尽的恐惧中,注定有些时刻是孤独无助的。等真的到尽头之时,再去探望,他坦然了很多。
一边的我无法接受很快到来的离别,他安慰我这是规律,就像一片树叶总有落土之时,劝我不要难过。离开,生命才能完整。
规律是什么呢?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可我只能想到失去的生命轮回不来了。我忘了能量守恒。
每一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原来粒子的毁灭和新粒子的产生。次原子世界不断生灭,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变成质量。稍纵即逝的形状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了,创造一种永无尽期,永远创新的实体。 (《西藏生死书》)
即便一片树叶,我们都知化作春泥更护花,何况一条生命呢?大自然和宇宙早就安排好归处。
可我难过什么呢?难过曾经有这位长辈的时光,貌似随着他的离去,也失去了。可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体验。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思绪,情感,感受。唯独此刻才是最真实的。所以,体验过了就足够,铭记美好的相处时光,带着他们的爱,继续过好当下。
活着的人过好现在的人生,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每个人都会莫名其妙遭受一些委屈,尤其这些委屈来自亲人,往往我们用“拳击”模式在相处,你恶言相对,那么我不能甘拜下风。说出的话像刀子戳着对方的心。
当我们带着一份善意和好奇之时,才能感觉到,原来他们的恶意源于自己的曾经,或者他们无法承受自己的犯错,需要别人来承担。于是有了“太极”相处模式。你的委屈便没有那么沉重,可如浮云一般,轻轻掠过。
因为,这时,你知道遇到谁都是自己的功课,和别人无关。走进你生命的人,不知何时就要离开,活着的时候,好好说话,好好相爱,彼此珍重。
朋友的母亲患上了罕见的渐动症,朋友无法接受,为了母亲,她决定什么方法都要尝试来延续生命。 等到快最后靠呼吸机,插胃管勉强维持生命的时候,她的母亲活着,可每分每秒都痛苦万分。
等到她仙去之时,朋友很后悔。觉得没有将治疗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母亲说明,不清楚母亲的意愿是什么。母亲不愿意开口,她也不敢提。双方,都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交流。
最终,我们都要回到自己最后一程的问题上,小时候想起来瑟瑟发抖,如今也很少有人做到心怀不乱。但,终究,我们前进了。
比起旭日初升,更美的是夕阳西下,那份静谧的告别,都像和世人诉说,总会以另一种形式再出现。
或早或晚,我们都该好好想想如何好好面对最后的时光。等明确了,才知道现在怎么好好活。
清明时分,停下来,思考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