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的想跟儿子团聚,难道有错?
这里的“败”有两个意思,一是通俗意义上的“败”,在这个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不争气;二是作动词来讲,可以理解为“坑”,当然了,一般都是无意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短短的五个字当中,“慈母”是谁?“儿”是谁?这个“败”,到底又是几个意思?
曹操封魏王之后,定都邺城,几乎将自己的整套班子都迁了过去,一来邺城地处河北,远离前线;二来也省得跟天子抬头不见低头见(主要是这张脸,谁看了都觉得烦,笑)。
那么自然而然的,曹操就把天子留在了许都,一同留下的,还有他的宝贝儿子曹植。
在王宫即将建造完毕之时,卞夫人也越发思念自己的小儿子(曹冲已死),甚至不惜在明知曹丕与曹植不仅因世子之争、还为甄宓之事不和的情况下,找来甄宓作说客,希望曹丕去求求曹操,好让曹植能够来邺城。
这说得,好像曹操不希望曹植来邺城似的,是么?
当然不是,相比曹丕,曹操不知道更喜欢曹植多少倍,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既然这么喜欢曹植,卞夫人又如此想念他,直接下令把他调过来不就完了,费那事干嘛?
但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我怀疑,卞夫人找甄宓帮忙,未必就不是曹操授意。甄宓跟曹操关系不好她会不知道?她肯定知道的,而且她还知道,虽然甄宓有着正室的身份,但在曹丕心中的分量,未必及得上郭照,再加上曹丕一直都对曹植和甄宓之间那不明不白的关系耿耿于怀,让甄宓去找曹丕说情,不是火上浇油么?
好,不找甄宓,那卞夫人能不能去找郭照呢?更不能。为什么?
1)身份不对。郭照是“妾”,而甄宓是“妻”,哪有夫人越过妻去找妾的道理?
2)没有缓冲。卞夫人对甄宓说这个事儿,可称之为商量,甄宓可以酌情处理。但跟郭照说的话,那就是命令了,没有丝毫周旋的余地,若是真的强压下去,实际上就是在变相地逼曹丕。
3)关系不好。这个关系说的是跟曹植的关系,郭照可是百分之百向着曹丕的,就算表面上答应了,背后会不会说一些额外的话?
4)火上浇油。让郭照去说情,反而更容易引起曹丕的不快——手都伸到家里来了?——这跟曹操说曹丕在狱中还能影响大臣,是一个逻辑。
怎么看,郭照都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丕虽然喜欢她,但在这方面,根本不会听她的。
就算我们假设郭照真的考虑的非常长远,摸透了曹操的心思,愿意去说这个情,她也不会自己跟曹丕说,而是要找对曹丕影响力最大的人,谁呢?
司马懿。
如果郭照去找司马懿,司马懿会怎么做?估计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不是司马懿不想,而是理由不够,难道司马懿跟曹丕说这是郭照说的?显然站不住脚嘛。
那,如果换一个人去找司马懿呢?比如,甄宓?
那司马懿就不得不听了,身为属臣,这是本分。同时,司马懿自己其实也是希望能够把曹植召回邺城的,原因后面再说。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找甄宓还是找郭照去劝说曹丕,而是在于这个人一定要能够撬得动司马懿,不仅要撬得动,还要给他充足的理由。
这一点,曹操看到了,但是他没有看到司马懿背后的心思,因为曹操觉得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谁能掀得起什么大风大浪来?
那么,这个事情的逻辑可能就是,曹操想把曹植召回来,卞夫人也思念曹植。曹操在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之后,让卞夫人找甄宓去劝说曹丕,同时也料到了甄宓虽然愿意,但肯定不会直接出言相劝,而是会去找司马懿帮忙。司马懿呢,恰好又是识大体的人,只要把路铺到他那里,此事必然水到渠成。然后,这事儿就这么发生了。
绕了老大一个圈子,好复杂有木有?
没办法,这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战争”,至少在朝堂上是。
一个人,是曹操;一群人,是朝臣。
“传令旗”之后,在朝臣们看来,曹操已经默认了曹丕的世子身份,只是还没有公告天下而已。而曹丕负责督造宫殿,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印象,以至于大家暗地里都觉得,曹丕继承王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曹操如果下令要召回曹植,是几个意思?
意思就是,“孤以前说的话,孤都不认了,比赛重新开始吧”。
那朝臣们还不得跳脚?
虽然曹操封了魏王,权倾朝野,但实际上,在集团内部,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凡事都自己说了算了。
曹操走到这一步,是为了他的理想,其副作用就是让渡了更多的权力,以至于在内部形成一股可以和他相抗衡的力量,他知道会这样,但他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地迈出这一步。
从这里,能够看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的取舍,在他心中,理想高于一切。这点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我们以后还会用到。
既然不能跟朝臣们正面硬刚,那就只能迂回作战,其中的关键就是曹丕,毕竟朝臣们把宝都押在曹丕身上了,如果曹丕开口的话,朝臣们定然不会反对。
所以,之前那个圈子虽然绕的大,但并不完整,这个圈子的最后一环,其实是在曹丕那里。
这天,司马懿刚进曹丕府邸,就被甄宓逮了个正着。前车之鉴,司马懿连头也不敢抬,只得应承。
不巧曹丕经过,正好听到这一段,瞬间就爆发了——敢情你甄宓的心还是向着我弟弟?
司马懿也知道此时不是说话的时候,告辞离去。
话说女人三件宝,一哭、二闹、三上吊,司马懿的套路也差不多:回家、郊游、请病假。(后来魏蜀交战的时候,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给他送女人的东西,想来不是没有道理。)
这一次,他又“告假”了,正如上次司马朗入曹植府的时候一样。
翌日,新宫前。
当曹丕还在暗骂司马懿的时候,杨修早已趁着猜出字谜的东风,向曹操进言,要求召回曹植。
此时,曹丕感觉一道锐利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他再也没有时间多想,硬着头皮上前表奏,也请召回曹植。
曹丕为啥要这么做,不是平白无故给自己找麻烦?
非也。
首先,曹丕并不是想不通,只是感情上无法接受——为啥这个世界都帮曹植,我曹丕就这么不受待见?
其次,他知道他离不开司马懿,他身边靠得住的、能给他出主意的,能在关键时刻不离不弃的,只有司马懿。
最后,就回到了我们上次留下的问题——在曹操和曹丕的对话中,有一句话是“世子选拔赛”第二回合的关键,这句话是哪句话?
个人以为,是这句——“门吏也奉父亲之命,儿臣不敢杀他。”
这个门吏,可以换成“任何人”,包括他弟弟曹植。
说到这我想起一件事情,曹操为何要把曹植召回邺城?真的就只是单纯的父母思念儿子?
绝不可能,他曹操是什么人?——自诩平定天下的不世功臣好不好。所以,他的这个举动,绝不简单。
司马懿看出来了,但曹丕现在还不具备正面刚的实力,只能委曲求全,先顺着曹操的意思,再伺机寻找机会。再者,就算把曹植召回邺城,也不一定是坏事。
如果曹植远在许都,虽然避免了直接竞争,但局面也只能是僵持不下,至少在曹操那里,曹丕实际上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
但如果把曹植召回邺城,只要他稍微出一点什么差池,再被朝臣们逮到的话,根本就无需曹丕动手,他自己就完蛋了。到那时候,就算是曹操,只怕也是回天乏术。
接下来的事情,不止是曹丕,估计就连司马懿也没想到,幸福会来得如此突然。
就在曹植风尘仆仆地赶到邺城的那个晚上,曹丕作为兄长,为曹植设宴接风。
很难说曹丕没有起什么坏心思,因为就在曹植决定先去见曹操的时候,曹丕祭出了最大的杀器——甄宓帮卞夫人给曹植缝制的绣袍。
关键时刻,曹植表现出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一面,决定不走了,留下来喝酒,一叙兄弟情谊。
杨修和丁仪也是恨铁不成钢,但杨修长了个心眼,把司马朗留下了,就算曹丕要为难曹植,有司马懿的大哥在场,总归还是要留点分寸的。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曹植醉闯司马门。
再次强调,很难说,曹丕没有起什么坏心思,要不,他们怎么就这么巧,到了司马门这里?
但是,这一切,也都还需要曹植“积极”配合才行。如果他曹植不愿意,曹丕也没办法不是?
那一夜,驰道中纵马声起,多少人彻夜无眠……
回到开始的问题:“慈母”是谁?“儿”是谁?这个“败”,到底又是几个意思?
“慈母”,自然就是卞夫人。
“儿”,就是这位“酒后生事”的子健公子。
至于这个“败”,其实两个意思都有。若曹操和卞夫人不急着把曹植召回来,这事儿或许就不会发生;若曹植自己争气些,多一些成熟稳重,少一些肆意妄为,这事儿根本就不会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这锅让卞夫人背,似乎不太妥当,毕竟在这个角色的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慈母”,而是“严父”才对。
所以,本文的题目应该改成“严父多‘败’儿”,这样似乎更准确一些。
好了,闲话少说,让我们回到剧情,去看看这位“严父”的反应。
当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差点没被气死——擅闯驰道,论罪当诛。
第二天一大早,曹操就下令,立即把曹植和司马朗给关了起来。
然而,祸都已经闯了,还能怎么办呢?
咱们下次再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