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少年是谁?为什么要追风筝?
这是我读这本书之前的想法。在没有开始阅读之前,我的脑中已经构想了故事情节,在我的构想中,这理应是一本关于“追逐梦想”的故事;在我的构想中,这应该是一本关于“激励追梦人”的故事。因为“风筝”二字在我的认知中,它代表着“梦想”。
实则不然。读完这部小说,才发现自己的预想与真实情况有失偏颇,甚至根本搭不上半分关系。
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救赎”的书籍。
因为“爱”,哈桑可以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因为“救赎”——对自己撒下慌犯下错的救赎,阿米尔可以为哈桑千千万万遍。也正是因为爱,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拉辛汗,才要去救赎,以达到与自己的错误和解,得到来自外界名副其实的爱与尊重。也因为救赎,才让书中的人物,得到读者的宽恕、理解与尊敬。
人们说记忆会随着时间逝去慢慢淡忘,然而现实往往让人失望:它总是残酷地爬上记忆的藤蔓,延长伸展。甚至比事情发生之时来得更为猛烈,刺痛,直叫你一次又一次目睹当时的点点滴滴。
“救赎”是从阿米尔的父亲开始的。他说过这样的话“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他偷走了哈桑和阿米尔知道真相的权利,他一生都在为自己年轻犯下的错伪装——她跟哈桑的母亲暗通款曲,所以他奔赴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马不停歇;他为难民孤儿们筹建恤孤院,他帮哈桑请来整容医生治疗兔唇,他为保护妇女不被俄罗斯士兵强暴而与之大动干戈;可是,他这一生都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哈桑和阿米尔。他剥夺了哈桑和阿米尔获悉真相的权利。真理被他带入了坟墓,连同着他苦苦守护的人格尊严与家族体面。
“救赎”由拉辛汗继续。拉辛汗,这个在阿米尔的创作之路上的指明灯,这个阿米尔口中第一个成年朋友,这个阿米尔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把父亲带进坟墓的真相、被父亲偷走的真相、被父亲隐瞒的真相,一一告诉了阿米尔。他对阿米尔说道“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之后只能是一个懦夫”。字字诛心。一字一句深刺阿米尔的内心。
在小说中,不难看出,在阿米尔决定要不要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时候,他动摇了,他犹豫了。然而,在拉辛汗的言语下,他重拾了面对的勇气。拉辛汗问他“我在想,难道你变成这种人了吗?”
没有,阿米尔没有。当他和法里德踏上寻找索拉博的那一刻,当他与阿塞夫在房间里对峙、搏斗的那一刻,他证明了自己并不是一个懦夫。
“救赎”由阿米尔终结。
千千万万遍,阿米尔让哈桑承担了太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备和痛楚。
千千万万遍,哈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因被怂恿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家的德国牧羊犬而被惩罚,因保护阿米尔不受伤挑战找茬儿的小混混,因追回比赛的风筝被阿塞夫强暴……
哈桑千千万万遍付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旁观。
时隔多年,哈桑去世,阿米尔难解内心心病,但在哈桑身上没有得到救赎,他把这种救赎转到了哈桑之子索拉博身上。
那只风筝,阿米尔在追,阿米尔父亲在追,追的是内心的“救赎与安稳”;那只风筝,拉辛汗在追,追的是人人享有“知道真相”的权利;那只风筝,哈桑和索拉博在追,追的是“爱与宽恕和原谅”。
你也有自己的风筝吗?那种内心对于“救赎”的渴望,是否会因为种种羁绊让你停滞不前?
还是说,纵使羁绊不断,你仍然愿意为之千千万万遍呢?
希望我们都能勇敢地追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