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读王阳明先生的《答欧阳崇一书》,其中阳明先生与欧阳崇一讲“求见闻与致良知”的关系,阳明先生既反对“专求之见闻”,也反对“除却见闻酬酢”,他认为“致良知”和“求见闻”是可以而且必须并行不悖的。其中“酬酢”二字面生,便寻根问底。
酬酢一词,拼音为 chóu zuò,说的是宾主互相敬酒,泛指应酬。例如,他们在宴会上进行了一场热烈的酬酢,气氛非常融洽。
查网得知:在宴饮中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而客人回敬主人叫酢,后扩展为一般社交应酬。该词源自《易经·系辞》的“是故可与酬酢”,体现礼尚往来的文化传统。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是故可与酬酢”,王阳明在《答欧阳崇一书》中两次用“酬酢”,一是“除却见闻酬酢”,强调“求见闻与致良知”并不向悖;再就是“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强调应对万变时应基于良知灵活抉择。
可见,在王阳明的哲学语境中,“酬酢”一词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仅指外在的社交行为,更象征着个体在面对世间万象、处理复杂事务时的应对与调停能力。王阳明说的“酬酢万变”,强调的是君子无论处于何种情境,都能以仁心为本,灵活应对各种变化,保持内心的中正与和谐。这种能力并非简单的技巧或策略,而是建立在深厚道德修养与心灵智慧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因此,王阳明所言“君子酬酢万变”,并非指君子擅长权谋或社交技巧,而是强调君子应以仁心为体,以智慧为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做出恰当而合乎道义的反应。这种“酬酢”之道,实则是儒家“中庸”智慧的体现,要求个体在变化中保持恒定,在应对中不失本心,达到内外一致、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