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与坏来看待问题就会产生片面性与局限性。所以我们只看【悲天悯人】这个词汇,就很容易看清楚问题的全貌。
据史书记载,最早来源于唐韩愈的《争臣论》“畏天命而悲人穷”。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悲天悯人”作为词汇首次出现,最初是描述作者对草木生命的无常,以及对生命的可贵与可悲之情感。后来,这个词汇被引申为对天下苍生的同情、怜悯和爱护,最终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成语。
白居易对草木的生命悲悯。可以看成一个人类对草木悲悯。人明显高于草木才能对其悲悯。问题来了,一只动物能对人类悲悯吗?一个人能对比自己层级高很多的人或神悲悯吗?
由此可见,悲天悯人是作为上位者对底层的一种情怀。“你们这些底层人太苦了,你们为什么这么苦呢?”
生活喜欢用【悲天悯人】的都是什么人呢?
上位者、得道者,觉悟者,专家、公知、高僧、神棍、故弄玄虚之人、有钱人、圣母、巨婴。这些人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所以才会用这个词或悲悯情怀。这本质其实是一种对【人属性】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来源于认不清自己,是一种缺乏理智、自狂、自恋的属性。
关于巨婴型人格可以看看我这篇文章:如何辨别自己是否有巨婴型人格?揭秘现代人的共性特征。
这种缺乏理智的情怀属于同情心的一种。在这种同情心驱使下会使人感到沮丧、无力或无望,所以这种情绪极有可能造成心理负担或抑郁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