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说起火锅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万年前,那时候用的锅是体积非常大而且笨重的陶制大鼎,人们在鼎下生火,然后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一起丢进鼎中,煮熟后食用,当时叫做“羹”,这就是火锅的雏形。
人类开始使用火后,便产生了烧烤。制造了鼎后,便诞生了火锅。
在古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冬天,在每一个瑞雪的丰年,火锅无一不安抚着人们胃肠,在冬日的时间里,吃上一顿飘着香味的火锅,也是人间一大乐事。
历史上很多文人骚客吃完火锅后,留下了诸多佳作。
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羊肉还要不?”再比如《蜀锅难》《咏火锅》《白雪歌与武判官吃火锅》《涮火锅•赤壁怀古》《七律•潲水油火锅》等等。
相传钟子期病逝后,伯牙悲痛万分,挑断琴弦,说再也找不到可以一起吃火锅的人。刘备痛失关羽后,哭道:“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锅可温。”而乾隆皇帝享年89岁,其长寿秘诀竟然是隔三差五吃火锅。
可见古人对火锅的热爱。其实现代人也有不少人是火锅的忠实粉丝。其中包括我。
记得第一次吃火锅大约是在初中,那时候父亲开了个小铺子,经常去县城进货,一来二去就知道县城开了一家火锅店,至今我还记得那家的店名:“片片鱼。”
片片鱼是招牌,那时候很便宜刚开业,为了积累人气打下招牌,人均只需29元,很是优惠,父亲带着我们开车到了县城。
那时第一次吃火锅,当然有很多配菜,蔬菜,丸子、豆皮、金针菇、玉米等等。我们像初来乍到,一会腾腾一趟,去拿些配菜端了过来,一会拿几根油条,一会端一份玉米。
农民人总觉得吃肉最划算,再贵的东西都不如吃肉。那时候鱼是随便下的,不够了可以再叫,也不记得叫了几份鱼,总之每个人都吃得再也吃不下。
算是把本钱吃了回来,也算很划算。我们都在偷着乐,如果都像我们这种吃法,那老板肯定不久就得关门大吉了。
果然没几天,就涨到了人均39,乃至49元。不过偶尔也会去吃一下,但是人却不如开业时多。
后来,镇上渐渐也有了火锅店,什么王婆大虾,婚后跟着婆加吃了鲶鱼火锅,都是在店里打包好,蔬菜和丸子粉丝和豆皮等等。很是好吃,甚得家人喜爱。
每次大姑姐家来走亲戚,都是路过镇上买一份火锅,省事又简单,不用厨房忙活半天,大人孩子十多口,总是要两份鱼,每年夏季不知道吃了多少顿火锅。有次还特意买了吃火锅的小碗,人均一个。
在外地偶尔也想念火锅的味道,有时候忍不住到店里吃,有段时间兴起一种旋转小火锅,两个人吃了一百多元,愣是没有吃饱。
后来,干脆自己买食材,自己做。婆姐在这边的时候,我们经常买火锅吃,四个人有说有笑很热闹。他们走了以后,火锅吃得也少了。
有次先生提议买火锅,买几块大骨头打底,弄了一锅,记得去年国庆节,大包小包买了一堆,最后没有吃完,结果第二天又煮了一大锅,那次隔了很久再没有吃过火锅,有小半年的时间。
前几天休息时,又忍不住想吃火锅。不过没有大厨,只能自己动手,第一次制作没经验,结果把熬好的汤直接给倒了,味道很淡,两个人又不喜欢吃辣。无奈只能放了很多调味料进去。
尽管在家吃火锅,依然少不了酱,蒜泥和芝麻酱和小葱那是必不可少的。小时候总觉得吃火锅要在冬天吃,吃完暖和一身,其实夏天开着空调吃火锅,也有不同的快乐。
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偏爱这火锅浓浓的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