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曾到潜山天柱山一游,今日闻听潜山撤县设市,旧日时光忽至。又从网上浏览到天柱山风景,往日文字之印记也翩跹而至。找个时间,当再去一览。
——附旧文两篇
《山韵》
这山仿佛是一日间从远方向我们走过来的,跋涉千里,在此小憩。清云淡泊,晨曦宁静,霞光弥漫于若隐若现的绿荫丛里,掩映出风蚀雨冲后的岩层,只以静默陈述着远古的演绎——苍海变桑田。而就在这一刻里,我读懂了这山的气韵,或者说,是它在小憩中将它的体息散发于我们的呼吸中。以一种空灵、含蓄的侠骨柔情滋润着绿的林、白的岩,生命由此而赋生机,生命的律动由此而沉稳、雄壮与柔美。只要看一看这山的挺拔直线,平缓水平线和柔和的弧线就可以感知它使人振奋,使人宁静,使人舒畅的内涵。
这山是从远方走过来的。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则其神韵亦不复存。这山深谙其髓。于是,它伴着晨曦而来,只将黛色影投在远古的年岁,留下网蚀的班驳;于是,它穿过薄云而来,只将幽静的心存在深远的峡谷,默读瞬迁的沧桑;于是,它载着翠绿的林而来,只将流逝的血海化作水,孜孜地浸润它的霞披;于是,它迎着光芒而来,只将裸露的岩层展现它的雄壮,源源承受大自然的辐射……
这山是从远方走过来的。或崇峻,或蜿蜒,或有名,或无名;或实,或虚……都以神存而形在。
都说写山水要得山水之性情;山水之性情其实就是一种积淀,而人在看山看水之时,也需要依赖于积淀,人自身思想的积淀和感情的积淀,才能悟到山之韵——旷兮其若谷。
《天柱山情怀》
初游天柱山,我惊诧于这里的山水溢秀,云石藏灵。
天柱山山道崎岖,青青的麻石铺就的路上落下了我们匆匆的脚步和急急的喘息。越过降丹峰、振衣岗,穿过望岳亭、南关寨,一条汩汩而淌的山涧始终伴着我们而行。转过弯道,陡然听到潺潺的水声,不觉神情一振,循声而去,只见一孔曲桥、一壁悬石,水从高处汇流而 ,织成帘子,穿过曲桥,沿石而挂。偶而也有几滴水顽皮地跳跃而出,就象在对我们欢笑:看我们多惬意啊!一掬清泉,送入口里,丝丝甘甜沁入心腑。踱到桥上,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顶上是如练的瀑布,脚下是如缎的水帘,那水仿佛是从你的心间流动,骤然的撞击,由于它的清新朴真而使的心潮渐渐平缓,这大约就是大自然的洗礼吧。而生命的顿悟莫不如此,原本对世事大起大落的激愤,随着时光的流逝,或消沉,或奋扬,都莫不是趋向于淡泊人生的认可与回归。
缘流而上,清清山涧悄然隐了行踪,汩汩水声亦渐行渐远了。人还在迷惘中,天柱山却霎时将一片广袤而深远的石镜推到眼前。两个神工鬼爷凿就的大字“归云”镶在一壁绝刃上,急切地呼唤着远游的浮云,而壁上流淌着深深浅浅、宽宽窄窄干涸的沟痕,象是诉说着千年风雨的不尽冲刷,万年沧桑的神幻演绎,我们仿佛已置身于历史。追溯上下,山是从海里长出来的,山的情怀是在沉默中蕴含了海的深邃与震撼,我们激动不已,放声高呼,嗬——,嗬——,嗬哟——,回音很小,却呼出了万千云雾,从山脚腾起,酽酽地飘过黛色的丛林,掠过群峰环绕的山峦,迎面而来。犹如久别故土的赤子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真切,那么虔诚。
我们在山石与山石的缝隙中穿行,伸伸手握一把山云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