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不一定随之提高,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健康问题越来越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隔代养育现象极其普遍,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常年不在自己身边,爷爷奶奶仅能提供物质上的给予,精神交流基本为空白,再加上隔代之间有巨大的代沟,长辈无法理解孩子,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尊重。另外,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很多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等方面都使得农村孩子一定程度上存在心里问题。本文主要着力于农村初中孩子心里健康为视角,梳理农村初中孩子心里健康存在的问题,极力找到解决心里健康问题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契合点。
一、农村初中孩子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
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社会各界对此开展了各种调查,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孩子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里问题,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
由于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无法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照顾、在学习上无法给予陪伴、行为上无法予以指导。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长期以往,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给农村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负面作用。
家庭里,隔代教育无法触及孩子的内心。在农村,很多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承担,而这一辈人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所谓教育其实仅限于物质上的满足。在孩子心理有问题时不能科学的判断,更不能科学的予以指引。有时候当孩子急需要心理安慰或是正确的辅导时,祖父辈的人根本不理解孩子,认为孩子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过于矫情,揍一顿就好了。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长此以往,这些心理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长久郁结在内心,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有两种心理问题在这些孩子身上比较常见,一种是自卑胆小不喜欢说话,什么都留在心里面,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另一种就是调皮捣蛋,用捣乱来引起身边人对他的关注。
学校里,农村学校条件无法与城里学校相比,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学机制。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而其他老师由于工作任务重,也很难给到学生专业的指导。
另外,学业上的压力也是引发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再加上“双减”等政策的实施,孩子们的学习上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家庭综合实力的竞争。可农村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们不得不凭借一己之力面对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遇到困难也得不到来自父母的鼓励。这会导致一部分孩子在学习压力面前无所适从,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和失落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虽然当前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各种令人担忧的问题,但学校教育情况却很不乐观。现阶段“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所以很多学校从上到下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质量上,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采用“灌”“逼”“看”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升学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时根本无暇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没有时间去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这样长久下来被忽视的问题会变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学校甚至没有把心理学纳入正规的教学课程,有些学校即使在课程表上开了心理课,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又加上缺少专业的心理老师,很多都是走走过场。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展开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数量不足;其二,质量不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师资队伍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整体偏低。
二、农村初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细化和具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核心素养又使我们回归到原点,反思并追问: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为谁培养?
心理健康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所以,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培养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作用,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所以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