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作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绝大部分应属于夏商周时期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所以,要想了解中华民族三四千年以前的精神状态、文化状况和社会生活,一定要读《尚书》。
在《尚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大禹谟》。谟者,谋也,释为筹划、计谋、策略。谟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臣下为君王就国家大事进行谋划称之为谟。该篇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上古事迹,所以叫《大禹谟》。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南宋的思想家朱熹认为这四句话是中华民族的心传家法,代表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称其为“十六字心传”。
据传,这“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唐尧传位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夏禹,加了十二个字;后来传给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又经周公、孔子一脉相传,成为五千年的治国哲学。“十六字心传”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是儒教的圣贤传心之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
舜帝禅让传位时对大禹说的一段话: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mào劝勉;勉励}乃德,嘉乃丕(大业)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南怀瑾先生的观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中心。中国文化的道统,包括了儒家、道家,甚至于后来从印度进入的最高文化佛家。大家喜欢的打坐,学密宗,学禅宗,学修身心的道理,大原则,都是从这十六字出来的,孔孟思想、老庄思想,统统从上古这里开始来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心惟危:人从野兽进化而来,首先考虑自己的生存、发展,希望占有更多的食物、生存空间、配偶,将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甚至不惜杀人放火,危害他人。人的本性、欲望是贪婪的。放纵人性,是危险的。
人心:人心生出的是贪、嗔、痴、慢、疑,怨、恨、恼、烦,喜、怒、哀、恶、惧。以物喜、以己悲,是人性的一面,变化无常,放任之则“危”。
道心惟微: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是“道”, “道”代表世间法则。所谓“道心”就是追求世间法则至理之心。狭义是指修道修仙的目标和意义。广义是指人都应该有自己生存的意义。道心惟微则是说,那种能够保障道德运行的价值体系,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微弱的。
道心:道心生出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静、定、安、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性的另一面,生来具足,但因受凡世沾染微弱不明。
有人拾到一钱包,占为己有之心,即人心。如心怀不安,良心发现,然后生出还人钱包之心,即道心。“人心”与“道心”处于一种互相矛盾、排斥的状态,过于专注于“人心”的人,其“道心”就被压抑,很微弱。反之,亦然。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惟精惟一:是说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其心。⼀就是理性。集中精神,以审慎细致的思维,回归先天道心之⼀性,此可谓之抱元守⼀。惟精:没有多余的动作;惟一:完美地达成目标。
关键词“一”,正而不离,禅宗里有“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专一其心,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矢志不移,抱元守一。
允执厥中:就是要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能够恒久做正确且明德的事情⽽不废怠是为中庸。中庸,既不善也不恶的人性。“允执”就是平⼼静⽓、静观执守,不离⾃性。厥中就是其中之义。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点。
关键词“中”,就是刚刚好,恰当的,阴阳相合的意思。儒家:中庸;道家:中和;佛家:中观。
之所以“人心惟危”,因为人一辈子所犯的错、倒过的霉,基本上都是人性的弱点让自己走向了人生的深渊,坎坷苦难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所以《周易·乾》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而道心之“微”,“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微妙、微弱。例如,有些时候明明知道违法乱纪,还照样去做。为什么呢?因为良心和欲望相博弈,败下阵来的往往不是“人心”,而是“道心”;也就是说,良知的光芒有的时候透不过欲望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