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喊宝儿起床,他把头埋在被子里,有气无力地说:“呀——再让我睡一会儿!”
6点10分又推门喊他,他开始在床上蠕动。6:20,鹏飞着急了:“怎么还不起来?不吃早饭就去上课吗?”
他面无表情,小眼迷瞪,半躺在床上扣纽扣,沉默不语。
直到零界点,他飞奔进卫生间,随后来回流窜于他卧室衣柜,书桌,客厅餐桌……
这世界上就属他最忙!
N遍重复:“昨天回来嘛,偏要先看电视,不抓紧时间做作业……衣服么,临睡前就不能先准备好吗?要说多少次才肯听啊……”我深信,如果我不是他妈,是人鱼族女巫的话,他宁可来饿肚子,也会找针线将我的嘴“临行密密缝”。
事实上,他闭着眼睛,蹙着眉悠悠地回我:“妈妈,你就别说了,快吃吧!要来不及了!”
“均均啊!你大概能当选拖延症经典啦!”鹏飞刚喂完楼上叫Lucky的“狗儿子”,拿着一次性饭盒,从楼上边走边调侃。
“是啊!让我们全体起立,为21世纪,在拖延症领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真正做到没有最拖延,只有更拖延,以年龄压倒前辈,树立了拖延症历史进程的里程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潜力,且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式拖延症的经典的小政治家——周均一致敬!哈哈哈!”突然觉得自己也能上春晚,跟着小倪他们打酱油。
“向经典致敬!”鹏飞一改往日的“矜持”,举着筷子,赶忙意气奋发地呼应。
“这不是遗传基因好嘛?”宝儿在穿鞋子,阴阴地回敬。
我赶着下楼,急中生智:“拖延症的基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董文华《十五的月亮》盘旋在耳边……)
跑下楼,一摸口袋,手机没带,速跑回大门跟前,按门铃。
“喂——”
“嘿嘿嘿!宝贝儿,帮妈妈到床头柜拔一下手机,送下来啊——谢谢啦——”我近似低声下气地说。
“你怎么老要忘啊——”宝儿很无奈。
“别惹我生气啊!”我立马恐吓。
然后以50米冲刺速度跑至车库,开始一路潇洒神游,开到大门口,回头想跟宝儿叮嘱几句,嘢?人呢?呀!忘带了!
“咯咯咯……”我对自己自嘲地笑,尴尬地笑着。晨起早锻炼的行人,纷纷回头给以注目,眼里闪烁着好奇,诧异,甚至有人停下来,上下检查自己的衣服,裤子,鞋子……我实在是忍不住乐啊!
开到车库附近,远远看到宝儿正来回急步逡巡,酷似动物园里的困兽,忙扯开嗓子喊:“宝贝儿,在这儿呢!妈妈忘了你去帮我拿手机了,就先走了呢!咯咯咯……”
“还笑呢,我都要迟到了!真是的!”宝儿跨上电瓶车,鼻子里的气流,让我错觉有只小驴儿在气得跺脚。
“瞧!我把拖延症的皇冠授予你,把外婆健忘症的衣钵给继承啦!”
“别给自己上色儿了,不就中年痴呆嘛!”宝儿好不容易逮到损我的机会。
“嗯——注意尊重长辈啊!时刻记住,我是你妈!”
“我知道,我又没得少年痴呆!”他的声音明显带着鼻音。
自从宝儿进入初三,学习节奏已经赶上赛车的漂移速度,睡眠不足,却总是从夹缝里挤出时间娱乐,鹏飞和我为他的身体担忧,进而与他发生很多言语的冲突,我们很不能理解,怎么这么紧张,他还能听音乐,在全民K歌上录歌,看电视,连广告都不放过………
近期看了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关于青少年问题的讲座,1个多小时,案例分析,边听边反思,受益匪浅,其中,有一段话记忆犹新,大致是这样的:“12岁以前,你或许能用命令的语气同他(她)说话,你可以唠叨,但12岁以后,也就是进入青春期,你必须用商量的语气,把他当做朋友,不能再唠叨了,尤其是做妈妈的,一定要少说话,多做事儿……”(我确实就是一反面教材,需深刻检讨。)
是的,孩子脱离母体,他其实就是一个独立个体了,可我始终带着惯性,一旦他违背了我认知的正确轨迹,就焦虑,就一味想纠正,不惜伤害他的自尊,越是爱他,越是要伤害他,感觉他在远离我,又痛苦不堪……原来是爱得的方式错了,造成结果与预期,南辕北辙。
回想早上,我们的语气比较友善,宝儿即便被嘲讽,情绪也平稳,晚上回来反而自觉一点了,虽然,刚刚,他把我买来给他连单杠的架子,它当篮球框,玩起了投篮,灌篮……
我不断呼气,吸气,呼气,吸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他,再看他,他终于,感受到炙热的目光,又回书房复习去了。
我,暗暗舒气,向李玫瑾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