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会自诩自己是个财迷,但看了三公子的微信公号内容后非常羞愧,认为“没有理财目标的财迷完全就是耍嘴皮子”,其实背后的价值观还是逃避现实,梦想着天上掉馅饼这种不切实际的事发生。
既然明白了症结所在,虽然起步有点晚,也还是要从头一步步做起,实践效果才是检验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准。
首先开始的基础工作是梳理帐目,还好虽然没有真正意义开始理财,但记帐这件事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只是没有进一步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帐反映财务真实情况,所以后面的开源节流工作就找不到门道了。
非常认同三公子提出的“记账的好处”:一是明白什么叫做规划,二是明白收入支出背后的真相。
如果没有下决心改变现状,这种言论也只是看一看而已,但真正开始分析数据结果,就会发现这个朴素的理念,对指导理财实践的重要性。
真正明白了“记帐的好处”,才会打开通往理财之路的第一道门。
对记帐的错误认识
这一个月来,利用了一点点零碎时间,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对这些年记账情况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已然发现自己的理财观念存在大问题。以前的想法是这样的:
1、开源很困难,无法解决。一直认为每年并没有大幅增加开支,虽然“开源”重要,但做起来实在太难,干脆列入不应迫切解决的问题,认为能保持现状已经很不错了。
2、通货膨胀是影响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同样无法解决。虽然基本生活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开支,可钱却越来越不够用,如果压缩开支,会影响生活质量,只能寄望着大环境变好。
3、无计划的储蓄依然能够存一点“救命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年底发了奖金或者其他渠道有一点点收入,总是先买入之前想要的东西,攒钱的事留到最后再做,虽然不多但好歹能留下点儿“余粮”,尽管总是提心吊胆怕意外事件导致生活紧张,但也没遇到过太大问题。
再来看看这个普通人家的三公子,她通过记帐方式强制储蓄,不仅没影响生活质量,反而迎难而上找到了更多开源的方式,进而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更解决了我一直想逃避解决的收入问题!这哪里只是理财,简直是通过理财给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了位,而且越活越精彩呀。
那么,我是不是也可能通过记帐开始,尝试选择走一下难走的“窄门”呢?无论结果如何,总是好过因胆怯而放弃后悔吧,况且,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记帐的两个好处里,做理财规划偏重于开源,找到收入支出背后的真相偏重于节流,今天先从“意义犹为重大”的后者说起。
分析记帐数据的这段时间,打开随手记app时,总会提醒“已经陪伴了**天”的数据,默默换算一下,其实已经有五年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已经浪费掉了5年的时光,这个数字在理念先行的人身上,已经从一个工薪族变为6位数资产的小咖啦。
扯远了,再说回来自己的记帐经历。之前的几年比较懒,百元以上的支出才想起来记账,到最后养成习惯了,50、30元的也开始记,现在虽然没有到每一笔都记入的程度,但大致数据偏差不会太大。
之前每年记完就认为完成任务,最多只到年底或者每个季度,看一下总体支出情况,基本没有控制(认为每一笔都应该花掉哇,这是个大坑),有多少花多少,现金帐户不足就从储蓄帐户(其实就是支付宝)支出,所以,储蓄这个水池没有稳定增长,总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
通过记帐发现的问题
这次专程把二级支出的科目调出来分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很有一部分曾认为“必须”的项目,其实可以用其他途径缩减开支。
比如租房,可以离孩子学校稍微远一些,租金会下降30%以上;
外出就餐,可以打包回来多吃一顿少说也能节约5%;
旅游出行,可以减少日程安排,不用太赶又玩儿的舒心,轻松省下10%;
日常衣物,虽然花费不多,但有不少是买回来没怎么穿就直接放入了捐物箱,剩下的钱再多买一件质量好的衣物绰绰有余,等等。
这些节约下来的开支,要么可以储蓄起来当作投资的资本,要么可以提升生活品质。
再就是以前只看总体支出情况时,会很头大,认为这些钱都打了水漂却没有实质作用,从而引发焦虑情绪。
分析记帐数据后明白,一些必要增加的支出,实际也是投资的一部分,只是现在看不到效果罢了。
比如保险费用逐年增加,说明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也在某些程度上保障家庭生活的稳定;
家庭聚餐支出有所增加,也是孝敬年迈父母、拉近兄弟姐妹关系的必要过程;
培训费用的增加,是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为今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储备能力……
最后,通过梳理“帐本”,发现还有一些零零碎碎攒下来的小钱,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小额投资,如果改变投资方式,比如年化收益更高的货币基金,甚至定投股票基金,可能获得更合理的收益,也是一笔意外之财啊。
通过简单梳理,目前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一是每月固定存款,为孩子几年后上大学作准备;二是小额定投基金,把小钱利用好,长期的投入总有一天能做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当然,这种固定储蓄会导致一个纠结了自己很长时间的问题出现——收入明显不足,理财规划一定要提上议事日程。下期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