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取得澎湖海战胜利之后,对台湾郑氏集团也构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
这时,施琅为贯彻“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开始下令暂停军事进攻。一方面休整部队,补充弹药给养,做好进军台湾的准备;一方面发动政治攻势,推动台湾问题向政治问题解决的方向迈进。
比如,他在澎湖严禁杀戮,张榜安民,令其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宣布免除岛民三年的租税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澎湖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对台湾居民形成了不小触动。
同时,他对战俘实行优待政策,不但为他们疗伤治病,还允许投诚或被俘的郑氏官兵返回台湾与亲人团聚。这些人回到台湾的被俘官兵,自然会将其所见所闻辗转相告,也从此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施琅还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
以上,也是施琅对台湾民众的态度。
都知道,施琅与郑氏集团有着杀父杀弟之仇。后来,他的一个儿子和子侄七十余口也被杀害于郑氏之手,并抛尸海中。
但是,施琅在攻下澎湖后,他能够做到摒弃家仇,并对刘国轩、冯锡范的部下郑重承诺:“断不报仇!当时杀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仇乎?”
施琅的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台湾军民的“恐施”、“恐清”心理。
以上,也是施琅对待家仇的态度。
那么,在处理台湾与外国事务的关系中,再看看施琅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当时,在台湾的外国人,主要包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被扣留的荷兰人和在台做生意的英国人。
首先,全面进驻台湾后,施琅首先释放了被郑氏集团长期监禁的荷兰人,其中主要又是一些妇女和儿童。
而对于英国人,他却视其为敌人。他还派人转告英国人说:“英国人十一、二年以来,与台湾之匪徒(主要指郑氏集团)勾结,以火药、枪械及其他武器供给之,违反一切国家之惯例及平等之原则,公然称与台湾(指郑经)亲善,经常与台湾通商。”
即便如此,施琅对这些英国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仍给予充分保护,但拒绝了其继续留在台湾进行贸易活动的要求。
这当然又是对唯利是图,不惜违反国际准则,支持分裂势力的英国殖民者的应有惩罚。
当然,还有一个事例,也能充分说明施琅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真实态度。
在当时,在台湾东印度公司商馆有两位任职的英国人,他们在给康熙的书信中,是这样评价施琅的,他们说:“陛下所派遣之副司令(应指施琅)服从陛下之命令,以宽大为怀,不图报复屠杀,无论匪徒(指郑氏集团人员)与人民概予赦免,不使其受丝毫之损害,因此我等亦得托庇平安,同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