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语:
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的犹疑,这多半是因为家长对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明确导致的,所以才会听了这个绝对对,听了那个也觉得不错。如果家长能坚定地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底层逻辑,那么在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也能有很清晰的思路和智慧的方法。
本文投稿给理事会•教育专栏,欢迎大家关注专栏的优秀文章。
写了几个月的公号文章,大多是关于家庭教育心理方面的。每篇文章都针对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从这个大家关心的点切入进去,能阐明某些基本的逻辑,教大家一些基本的应对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收到很多问题,大概是关于某个点的疑虑。
从这些问题中会发现,很多家长所困惑的依然是某个场景下,应该怎么样处理的问题。
其实,这就看出来,很多家长对教育的基本逻辑思想是有偏差的,或者错把某个观念当成了自己的底层思想,而这个底层思想站错了,就会导致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以及“看你说的我明白,自己做起来就废了”的状态。
比如之前有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双减”的,就有朋友说,双减不双减的不重要,关键是只要存在竞争,就一定还会卷起来。
这里就有个问题,那就是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父母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迎接残酷的竞争,获得更优质的生存技能,培养一位优秀的生存者,那么父母就会在教育中强调竞争的重要性,以争取更高的名次,更好的学业水平作为衡量教育优劣的标准,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
这样做的结果呢?孩子的一生可能都在争取某些东西,都在追求某些东西,停不下来,因为他没有终点,一直都会有人比他更优秀更厉害,一直都会有东西在诱惑他,让他去争取。这样的一生是幸福的吗?
如果父母认为教育就是按照人的发展自然规律,完善一个人的天性,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而生存仅仅是教育目的的一个部分,那么父母的关注点就应该是孩子是否拥有好的人格品质,是否对生活生命充满好奇,是否能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不会没有生存的能力,而会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因为能找到自己一生的使命,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可能他没有大富大贵,但是这样的人生让人向往。
两种教育底层逻辑,两种方向,你会选择哪一种?
一旦你选定了某一种,其实也就决定了你在教育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在具体事件上的操作。
比如,同样是面对“分流”,有些家长赞同,赞同的部分是其他孩子去职高可以接受,那么自己孩子上高中竞争对手就少了;有些家长不赞同,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上高中,不上大学,未来就没有一个好的保障。
真正能赞同“分流”的,要么是孩子确实不是学习的材料,去职高是无奈之选;要么,就是真正认为“分流”并没有降低孩子的身价,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生存隐忧,反而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做学问确实不在行,但是有钻研的劲儿,喜欢的东西能专注做下去,而这些东西在大学里是学不到的,那么去职高就是不错的选择。
再比如,父母把教育当作对生存技能的提前培训,当成竞争技能的学习,那么就会非常在乎每一次成绩,在乎孩子在群体里的排名。教育过程中的手段就不由自主地会采用更多的压制、控制、说服等。有一种“我懂得比你多,我是为你好”的高高在上的优势感。
父母如果把教育当作是对孩子人格充分发展的手段,那么一定会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感受,在具体问题上,以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那就不会特别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能拥有“朝闻道,昔死足矣”的豁达。孩子在这样的父母身边是自在的,是舒展的,他会努力朝着生命指引给他的方向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在教育过程中,也就没有任何一条道路是必然正确,并且能必然达到某个目标。我们只能在与孩子的陪伴中,无限接近那个目标,帮助孩子完备自己的人生,让他能循着自己的路走到他自己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