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一男一女相识相爱分手,故事简单,但是导演利用色彩、歌舞等形式将简单的故事玩出了新花样。
电影中出现的每个人的服装颜色都是单色,没有复杂的图案。虽然整部电影被分为冬春夏秋冬几个部分,但是电影的取景地在美国洛杉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四季如春。所以导演没有办法真的利用气候变化来表现主题的变奏。因此影片就在不同季节中运用不同的主色调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事业发展。当然这样的色彩设计也参与到故事的叙事结构中。对应了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热恋、分手、平淡和回望五个阶段。
冬天一切都处于低谷,男女主角也同样如此。所以,一开始面试时,mia的衣服和周围的环境都是蓝色,就像在冰箱里一样。
唯一的暖色是自己的家里,红色粉色将她包围。
家是心灵的港湾,也是理想的外化。外部的冷和家里的温暖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她内心的火热和纯洁衬托出来。姐妹们出场也是一人一个颜色,即使有这么多的色彩选择,导演依然给mia安排了蓝色。蓝色象征着忧郁,所以导演在用色彩匹配情绪。
在聚会上,身着蓝色的mia和周围的暖色调(喜悦)格格不入;聚会结束时,mia发现车被拖走后,周围的冷色光线和夜晚的环境将内心的孤寂、绝望体现得淋漓尽致。Mia在绝望中走着,终于遇到了两道强烈的红光。这两道红光不但在刺激着观众的视觉,也在暗示mia的生活即将迎来什么。mia打开门,暖色的氛围中,看见了同样身着蓝装的男主弹着钢琴,春天终于要来了。
而影片中男主是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着装相对单调,大部分是白色或者象牙色衬衫,有时也搭配着藏蓝色或者咖啡色的西装,体现了男主沉稳坚定的性格。
但是,男主角有两次也换上了艳丽的红色,一次是在春天的聚会上,一次是在男主加入乐团的演出时,红色的灯光将男主的衣服也映成了红色,随之而来的是mia失望的表情。
这两个场景的色彩都表现了男主角对世俗的妥协。与平时的着装形成鲜明对比,鲜艳的颜色和他的人物性格也完全不符合。所以每一次艳丽的颜色出现,都暗示着他对现实生活的屈服。
春天到来,色调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提升了饱和度,还大量运用了暖色调,预示着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萌芽。Mia出场就是一身黄色,在情绪上变得鲜明。两个人同框的场景也是被导演精心布置过的。两人的背景是大量的绿色,象征着春天,希望和生机,正好也对应了两人爱情的萌芽。Mia背后是红色的花,男主身后是黄色的花,也象征了两人内心隐藏的小秘密。
之后,两人一起来到洛杉矶的山顶,一起压马路一起跳舞。这个镜头的天空是用数字技术进行调色。在这里导演运用了四方色配色法。选取了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配色,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之后,导演用了一段星空下的舞蹈来暗示着两人内心的情感交融,一吻定情之后,夏天也就来了。
夏天预示着两人的热恋,也迎来了事业的上升期。一切事物都趋向于成熟,所以用色也就更为大胆热烈。同时mia的服装也是随着场景在变化,每换一个场景就换一个色彩,没有一件重复的衣服。同时他们生活的房间色彩也变了,红色成为了主色调,象征着爱情、梦想都向火一般热烈。激情成了夏天的主色调。
说到房间,还有一个绿色的场景,两人的首次争吵就是在这个场景,绿色是双面色,给人希望、生机,也给人绝望。男女主人公都开始面临着事业上的压力和对前途的无望。一些无奈的片段走过,绿色的窗帘貌似也在隐喻着危机感的潜伏和无力感。
夏日的火热褪去,也带走了浓烈的色彩,留给秋的是饱和度低、明度低、色相也很单调的色彩。Mia的服装似乎也在暗示着她的精神世界只剩下黑白灰,沉稳低调且枯燥无味,他们的生活、爱情和事业也都呈现出一种萧条的状态。带两人再次相见时,他们的衣着都变成了代表理性的莫兰迪的蓝色,他们之间也从爱情回归到平淡的友情。
五年后,两人再次相遇,音乐和灯光引出了幻想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希区柯克。在幻想的世界里,没有春夏秋冬的区别,也没有固定的色彩来指代。一切都是色彩缤纷、绚丽夺目的,就像梵高的画。随着音乐再回到现实,男主还在继续演奏,就好像一切都是黄粱一梦。导演展现了泡泡破碎后真实的世界。曲终人散,两人道别,导演分别给男女主用了两种不同的光,预示了他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同时,导演也向多部影片致敬,借鉴。比如山顶公路的那段舞蹈,就借鉴了《雨中曲》,用数字技术营造出了好莱坞时期在影棚里才能实现的美术效果。还有男主在海边散步的场景,也是基本上还原了《雨中曲》的影棚布景效果。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表现出男主陷入爱情后的喜悦。窗帘绿色的光也借鉴了希区柯克的《迷魂记》。
电影用了新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但仍让人耳目一新。只是,电影的趣味度没有那么高了,商业价值降低,更像是一部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