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狗十三》,内心五味杂陈。当看到李玩由展现自己叛逆的个性到渐渐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过程,我感到了在中国式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无奈。还记得在最后遇见了自己的爱因斯坦李玩说了一句抱歉,然后一个人躲到巷子里痛哭,我想她失去的不仅是那条温顺可爱陪伴她的狗,更是她能够不顾一切做自己的青春。
我一直觉得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十三岁李玩因父母离异,爸爸工作又很忙,被寄托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疼爱自己的孙女想给自己孙女最好的,可是爷爷奶奶并不懂李玩啊,不懂一个十三岁女孩内心的渴望和期待。十三年过去了还是不懂李玩不能喝牛奶不懂她为什么喜欢看某个台的节目,缺失父爱母爱的李玩略显的有些孤独和叛逆,在一个周围都不懂她的环境下她遇见了那条爱因斯坦,或许仅是父亲安慰自己强迫女儿报了自己不喜欢的英语的一种方式,但是温顺可爱的爱因斯坦成了能够陪伴李玩的温暖记忆。所以在爱因斯坦丢失后,李玩才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找,不怕得罪自己的爷爷奶奶,不怕周围人的不理解,因为和他们比起来爱因斯坦更能让自己感觉到温暖。这样的青春虽然略带叛逆但却因个性而鲜活,哪怕没有人理解至少还拥有自己。
当看到因为丢失后和家人大闹的李玩,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常的反应,略显叛逆却能够理解。然而在父亲暴怒之下,李玩的种种妥协让我感受到的是个性的丧失,自我的丧失,莫名的悲凉感油然而生。周围生活的种种表现都在向李玩示威,生活要学会妥协。教室里肆意乱飞的蝙蝠终究还是被老师征服,不愿妥协和屈服的的爱因斯坦还是永远的和自己和世界告别了。"以后这种事情还多着呢",渐渐的李玩看清了这个世界也学会了向这个世界妥协。她承认了原本就不是爱因斯坦的狗,在酒桌上喝下的那几杯红酒,吃下的那块狗肉,或许在大人的眼中那是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而对一个孩子来讲那是自我的禁锢和丧失。她问过别人"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我明白她见过的那些人都不是真正的大人,在她眼中大人应该是能理解自己陪伴自己懂自己让自己感觉到温暖的亲切的人。遗憾的是她没有遇见这些人,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最终李玩还是没有和爱因斯坦相认,她努力让自己表现的淡定,然而记忆是抹不掉的,生命中那些被温暖的记忆终究还是告别了自己,当看到那个被岁月逐渐抹去的群狗启示时,她再也忍不住了,那些能够肆虐做自己的青春终究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