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真听了上篇音频,又仔细阅读了文字稿。对于“仁”的理解,又加深了几分。
“仁”是内心坦荡的生命本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唯仁者能好人,能悟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内心柔软,天真烂漫之人,总有一颗赤子之心,更多仁义之情。
“仁”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仁是不“找”的智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力行近乎仁。仁者可以长处约,可以长处乐。生机畅达溢洋则乐。
“仁”是致良知的生活态度;君子居安以俟命,小人行险而侥幸。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得仁”,内心是安宁的。仁者不忧,知足常乐。
梁漱溟先生把孔夫子思想梳理归结成14个方面,“仁”是第一个大点,也是樊登重点解读的。上半部分共讲了6点。其他五点分别是
2“乐”:三达德之一就是“仁者不忧”。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要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懂得适时抽离,要私心了无,修炼幸福的能力。
3“讷言敏行”: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轻诺者必寡信。要多做少说。
4看自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卷而怀之可也;夫我则不暇…好学但不要着相;不对他人言行过多评价。
5看当下: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静心即当下;君子思不出其位。
6反宗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有的宗教,皆来自于情志不安。求诸己,才是自我丰盈,自我救赎的要义。
附妙不可言对于此书下半部分的摘录与感悟:
【2022爱知爱行】读后感NO.11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
孔夫子的14个态度之七至十四:
7、四毋:毋意(别吓猜,不要过渡进行负面的猜测揣摩)
毋必(不倡导言必信,行必果,通权达变是最好的状态)
毋固(不要固执己见,否则会失去好奇心,失去幸福的能力)
毋我(学会换位思考,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不同)
8、非功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不行则多怨”,不要“功利派”,事事皆曰利,人生则无趣。特别是从小对孩子的学习,学习本身就是最大的快理我,不需要奖励。
9、非刑罚:不能以“只要不违法就行”作为行事标准,不是只靠法律来约束自己,而是靠道德来约束自己。
10、礼乐:人情的自然要求是发自真性情,不要扭曲人性。我们要培养一个生活中有情趣的人,他能够体会到美好和不美好,他的人生才能够感受到生命当下此刻能够享受到的那一份发自内心的喜悦。
11、孝悌:对最亲近的人好,才会对别人好,否则对别人好是假的,是装出来的。因此对待身边的人要发自内心的好。“有和气者必有婉容,有婉容者必有愉色”。
12、不迁怒:不要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否则负面情绪也会回到你身上。迁怒是懦弱和无能的表现。
13、不贰过:不要过渡松懈。“不二过”就意味着不懈怠。
14、天命:孔子说,“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圣人之言,畏大人。”“知天命”就是努力地做事,但很多事是强求不来的,所以才能够“尽人事而听天命”,才能够乐天知命,才能够生活得愉快。
一直在诵读《论语》,但从来没有很通透,更没有这样的高度去归类。经过梁漱溟先生的总结,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尽可能地将这14个态度进行对号入座,也许会帮我更好地理解《论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