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了。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家里那本破破旧旧的《文化苦旅》上,只记得他有浓郁的文化乡愁、有挥文洒墨的气度和妙笔生花的细腻。另一印象则源于《寻李白》,高中时期曾齐齐整整把这首诗抄在笔记本上反复读。其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整个盛唐。"这句诗至今仍倾心,我相信他这文笔一挥便惊艳了邂逅它的所有读者。语言之精妙真让人咂舌。不管后来他的文章或为人遭受怎样的非议,我仍只醉心于他的文字。
读了《山居笔记》的前几章,怕在他气度恢宏的文字宫殿里走丢了,我先停下脚来理一下思路。
先来说说刚看完的苏东坡突围。散文加文化套餐,一开始我也在犹豫,若想了解历史,应当找些更专业的史书来看。看后觉得无妨,加工后的文化套餐自有其香味,过后再找相关史书补充便是,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历史观。文中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列举了文学群小可笑可气的污蔑检举。正如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可怜苏子因才华绝世而遭众人妒忌坑害。所幸还有惜才之士劝谏,终刑释贬谪黄州。黄州与他相辅相成,他成就了黄州的美丽,黄州成就了他的才气。他在黄州将满腔孤寂寄托于诗文中,并借诗文之翼,飞越眼前凄苦生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道尽孤独无奈。当时社会的愚蠢谏官制度使得多少文人糊里糊涂蒙冤,陷入名声狼藉之谭或是忍受牢狱流放之灾,其中又有多少能从这满潭淤泥中抽身?
所幸,苏轼没有因此而埋于淤泥中。历史的天空不会让每一个闪闪发光的星静寂陨落。谪居黄州的经历让他的精神生活更加完整。先生喻之为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于是再后来便有了旷达闻名的前后赤壁赋。( 最近有意无意间总会接触到苏轼,看来该顺心意顺天意,接下来有机会好好读读苏轼。)
回到这本书中,余式排山倒海般的排比在文中多处可见,佩服先生的思想和文字,潺潺如流水,宽域无边界。佩服先生浓厚的文化底蕴,各种文化现象和历史事件信手拈来。读史明智,接下来也该好好读读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