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反应,说明不是事情本身导致,而是基于道德、经历、习惯等等原因,快速选择了一种反应。
一个真相,四种表达。
《象与骑象人》中,作者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
在微信读书的评论中,书友联想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一句话: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以及王阳明看花时说的:
“汝未看花时,此花与山同归于寂,汝来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艳起来,就知花在汝心中。心之体无善无恶,有善有恶意之动。”
然后,当我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出处时,又发现此处书友的评论,联想到了阿德勒的观点:
”和阿德勒的观点一致,是自己选择了痛苦。人不会做没有好处的事情,因为沉浸在痛苦里比做出改变要简单的多,做出改变需要发展出新的一套思维模式处事方式,而沉浸在痛苦之中只需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去“套公式”,这算是人类避难趋易的天性。”
恰好昨晚和凯婷聊到她生气愤怒的场景,我引用的则是《非暴力沟通》中更有实操性的观点。
要充分表达愤怒,第一步是不再将愤怒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带着类似“我很生气,是因为他人做了什么”的想法,我们便会指责或惩罚他人,而无法深入地表达让我们愤怒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