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一首词《虞美人》是这样写的: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人生没有圆满,就像月亮总有缺的时候,花朵总有谢的时候。月圆花好,只是心里美好的愿望。所以,拿着酒杯在花前月下喝醉的时候,又何必管它开了还是谢了,圆了还是缺了。
其实,早在汉代的乐府诗里就有了一首《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走出西门,每走一步,都在想,要是今天不做一点使得自己快乐的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说到使得自己快乐啊,一定要及时啊。
怎么样让自己快乐呢?“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辙的“及时行乐不可缓,岁长春短花须臾。”
在西方,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颂歌》:聪明一些,斟满酒盅,抛开长期的希望。我在讲述的此时此刻,生命也在不断地衰亡。因此,及时行乐,不必为明天着想。现代作家毛姆有一篇小说《寻欢作乐》,里面一个人物罗西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因为“一百年之后我们就都要死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趁我们可以的时候,赶紧享受生活才对。”
看来,这是人类很普遍的一种人生感叹。及时行乐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时间。时间飞逝,人生短暂,还充满了痛苦和烦恼,一切都好像没有意义。怎么办呢?还不如享乐,什么都不重要,快乐最重要。
从中国到国外,从古代到今天,有关及时行乐的叙述,都离不开酒。酒是及时行乐的第二个关键词,意味着当下官能的快乐。及时行乐这个概念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把快乐作为人生的一种追求,活着就是为了快乐,而且是偏于官能的感性的快乐,延伸出享乐主义哲学。第二层含义是一种治愈的手段,当我们产生无力感的时候,当我们痛苦的时候,以当下的快乐治愈自己。第三层含义是一种富裕了之后的生活方式。不管哪一层含义,快乐是关键的关键。也就是说,及时行乐推崇的是快乐,而且是偏于感官的快乐。放在历史背景里,是把文明所压抑了的官能快乐释放出来,酒成为一个手段。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喝酒确实能够很快陶醉,忘掉痛苦,很快获得快乐,但这种快乐很短暂,而且伤害身体。官能带来的快乐很短暂,而且会造成伤害,消耗我们的能量。所以,苏东坡的词里,把花和月作为背景,平静的自然之物,对于官能的激情的酒,是一种平衡。苏东坡在《超然台记》里,表达了他对于快乐的看法。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可以玩赏,因为都可以玩赏,所以,都可以使人快乐。因为凡事都可以使人快乐,所以,他说我到哪儿都快乐。苏东坡这个表述,区分了两种快乐:第一种快乐是有条件的快乐,不妨叫做享乐;第二种快乐是无条件的快乐,不妨叫作享受。有条件的快乐,一般而言,是基于欲望的满足,当然这个欲望又可以分为需求性的欲望和虚荣性的欲望。满足了,就快乐。不满足,就不快乐。但苏东坡说,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而能够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又非常有限,这样一来,一旦你追求有条件的快乐,就会引起更多的不快乐。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无条件的快乐,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正在经历的东西,我都能去感受它,都能感受它的细微的美,都能感受到细微的愉悦。这是享受。享乐是,需要什么,才能快乐,是被动的;享受是,不需要什么,只需要我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就能快乐,是主动的。苏东坡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诗酒乘年华”。可以说是苏东坡式的及时行乐。而这一句的前面是:“且将新火试新茶”。酒、茶、诗三者混合在一起,在大自然里。时光短暂,要及时行乐。行什么乐呢?喝酒、饮茶、写诗。喝酒通向的不是放纵,而是饮茶,写诗,最后通向的,是大自然,是当下生动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不是从官能欲望的满足里去寻找快乐,而是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万千姿态里感受快乐。苏东坡把享乐转化成了享受。把追求欲望满足的享乐,转化成了对于当下一切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