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
但真正行动时确失败了,“我”变成“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这个时候又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把失败看成一种学习;这话听起来很漂亮,但对人不见得有帮助,甚至有时候伤口上撒盐,能把失败当成一种学习,那为啥我的心态就那么不好呢?面对失败的时候还会痛苦,这不是不是说明我的道行还差得远呢?
例如我读《五种时间》 ,作者的“好看时间”理念,句句在理,如梦初醒般的意识到必须锻炼了,第二天就开始晨跑,坚持了7天后宣告结束。
当然了,客观原因是孩子感冒没休息好;出门旅行的安排打乱了计划;冷空气突然来袭等等。
等孩子感冒好了,旅行结束回来,对这件事情就很有挫败感,改变好难啊。
那么到底“难”在哪里呢?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思考起来:
² 根据当下生活和工作情况来安排时间,而不是盲目行动;
² 每日晨跑是早年的习惯,但过去和现在生活方式不同了;
² 锻炼是循环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不是短期大改变的事情。
这完全符合了李松蔚老师《5%的改变》 的观点,不要对改变的期望太高,有5%新的改变或经验就已经很好了。也就是说不要试图短期内改变100%,而是用极其微小的尝试,打破惯性和困局,一点点改变。
提到“改变”,各种方法和建议真是海量了,但真的有用吗?
1、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5%的改变》 是李松蔚老师近两年的提问者问答合辑。
作者开篇中提到,那些提问者本人真的会尝试这些建议吗?
做咨询的我受启发,回顾盘点过去无数次的咨询中,给过对方多少建议和方法,而真正采纳并执行后的反馈有多少呢?
这真是个好问题,值得思考。
就像李老师说的,惯性有它自己的脾气。对外界灌输进来的信息,会自动加以甄别:有些听过就忘,有些按自己的方式强加注解,有些感觉上有道理却做不到。最终留下的,往往就是符合自身经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维持不变的。
也就是在以往的经验和习惯下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所以遇到问题也总是跳不出惯性。
有个实验叫跳蚤效应:
研究人员将跳蚤放进了一米高的玻璃瓶,它很轻易地就跳出了瓶子。
研究人员再次把跳蚤放进了同一个玻璃瓶,但在瓶口上,放置了一块玻璃板。跳蚤每次跳起都会撞在瓶口的玻璃板上。
跳蚤经过多次的尝试,就降低了跳越的高度,也再也没有撞到玻璃板了。
研究人员又拿走了玻璃板,跳蚤虽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跳着,但再也没有跳出过玻璃瓶。
这就是典型的惯性思维,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把跳蚤限制在了玻璃瓶里,跳不出来。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心知肚明,行动很难不是因为真的“懒”,也不是别人的建议和方法不好或者没用,而是维持惯性更安全;
如果开始新的尝试,每天付出很多,意味着不确定和风险;不确定的风险可能是失败,失败会带来痛苦;因为我们总把失败当做成本投入,因而追求回报,但同时忽略了失败也是行动,行动本身就是变化、行动本身也是改变。
所以李松蔚老师的方法是绕过惯性,让对方尝试从没做过的事,获得不一样的经验;或我的建议是XXX,我说的不见得对,也不知有没有效果,但你可以试一试。
这样建议的效应是“我也不清楚你说的对不对,所以我试了试。”
试一试,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有个结果,同时这个过程中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最有用的办法。
2、先朝着可能的方向改变一点点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作者高占民说:“他不太喜欢用改变这个词,他认为改的意思是修理,是对局部的调整。”
你看,无论是修理还是局部调整,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能理解改变为什么这么难了,尤其贪图大改变。
就像我失败的晨跑,头脑发热就捡起旧习惯,根本没考虑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适合什么样的进度和次数,这背后隐藏着我急于改变的心态;二来没养成锻炼的惯性会让我很容易找借口,但我又急于想要自律带来的美丽健康的收获;这就发生了冲突,因此我会有挫败感。
但这个失败并不是毫无价值的,至少有个结果,那就是我行动了,并且失败中总结经验;
书中有个提问案例是这样的:一位提问者一直想找工作,却在行动上一直拖延,迟迟没有开始写简历。
李松蔚老师给的办法是,每天写半个小时简历,不管写得怎么样,写完就删。
提问者用这种办法坚持了一周,竟然写出了一份简历。而且她还找到了一种“作弊”的方法,把每天写好的删掉,但不清空回收站。
不得不佩服李松蔚老师的智慧,他给的这个办法“写完就删,就写半个小时”,这就好比跟之前没什么区别,反正每天大部分时间还跟原来一样,可实际还是发生了行动。
改变的悖论往往是:如果你说“请你变成那样”,对方会说“我做不到”。
你说“那好吧,就保持你原来那样”,对方又会说“这样是不行的,我想改。”
这像绕口令,可以无休止的持续下去,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请你保持基本不变的同时,朝着可能的方向改变一点。”
3、改变达到5% 就非常牛了
无论是我的晨跑还是改简历的提问者,是不是都在行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在失败的晨跑中总结了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节奏;
简历咨询者在行动的过程中找到了“作弊”的方法,最终成功完成了简历编写;
李松蔚老师说:“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新的行动里。行动即使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偶尔会让问题变得更糟,它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新的行动启动了探索新经验的过程。”
也就是说新的行动哪怕是失败的、还是极其微小的,它带来的都是改变,这个改变可能小于5%,或是5%,在当下的自己来说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与其通过思考来寻找答案,不如用行动来探索方法。因为微小改变的行动,才更容易坚持并循环渐进的养成习惯的可能,同时自我挫败感也相对低了很多。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12岁那一年,随着父亲驾着马车到城里,见到一部以蒸汽做动力的车子,他十分新奇,并想既然可以用蒸气做动力,那么用气油应该也可以,我要试试。
虽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他便为自己立下了10年内完成一辆以汽油做动力的车子。并告诉父亲:“我不想留在农场里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要去工厂当学徒工。”
就这样离开家乡到底特律,当了一名机械学徒工,逐渐对机械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在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进行着研发工作,直到29岁那年,他成功了。
福特就是典型的用试一试的心态去行动,并在行动中寻找方法,一点点改变和激烈,最终获得成功。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杰作《象与骑象人》中有个类比。他说:我们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理智面就是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握缰绳,俨然一副领导者模样。但事实上,骑象人对大象的控制水平忽高忽低,并不稳定,毕竟跟6吨重的大象比起来,骑象人显得很渺小。如果大象和骑象人对于前进方向的意见相左,那么骑象人注定会落败,毫无还手之力。
大象打败骑象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永远减不了的肥、戒不掉的烟、拖延症、锻炼最终都失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
于是人们想到了寻找更好的方法和建议,但无论是给他人建议还是征求他人的建议,我们都秉承着试一试的心态,先从可能的方向去做微小的行动,在行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要试图一次性解决问题。只要一点微不可察的变化,哪怕在无足轻重的地方有一点新尝试,就很好。
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改变达到5%就非常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