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我想说几句题外话:
人生是一场修行。疫情居家更是考验一大家子感情的试金石。
最近居家俩多月时间,相信每家都上演着各种摩擦小问题,尽管每次心里都默念要冷静要冷静,可有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吵两嘴,这时候,我又找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翻阅起来。
提到“家庭暴力”,首先映入眼帘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讲话》,这部剧至今仍是很多人回想起来瑟瑟发抖的“童年阴影”。剧中演员冯远征也成了全国的“家暴代言人”。
说实话,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一直认为我和“暴力”扯不上关系。
作为女儿,我尊敬父母,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经历的苦难和因年纪原因与现代社会脱轨的无奈,作为妻子,我爱我的先生,大事有商有量,小事也能互相包容,作为母亲,我疼爱我的孩子,陪她健康成长。作为朋友,我以诚待人,友善的和大家相处。
自认为从未在生活中使用过暴力,但是当我看了《非暴力沟通》一书,我意识到,原来我的有些沟通方式也成了“暴力沟通”,真的伤害到身边的人。言语上指责,否定,论断、毫无回应,出口成脏的评价给他们带来的创伤往往比肉体的疼痛更加让人痛苦,而且伤口难愈合,不管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属于暴力,都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敌对,冷漠。
比如我在做饭时,孩子过来调皮,会对她发脾气:怎么这么烦人呢,一边去;先生在陪孩子玩时总偷偷玩手机,忍无可忍时,我会说:你陪孩子一会儿能死吗;父母因为想用手机银行,我嫌麻烦担心他们钱财受损,就不予理会。一开始,我不觉得这些日常有问题,常常不以为然。各种原因下,我们甚至专门挑最难听的话一次次去挑战对方的底线。却不知,我们是一吐为快了,却是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
原来暴力不一定是运用武力解决。
01.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之间相处的更加融洽,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他不仅教会了人们该如何相处,还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语言的攻击,语言暴力往往是无形且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会说话的人,总是让人感觉很温暖。
不会说话的人,总是伤人,它能让人的心情瞬间跌入低谷,让美好的生命陨落。
2019年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学生突然冲出了小轿车,从桥上跳了下去。他们的家长永远想不到他们的一句辱骂,竟然毁掉了孩子的一辈子。
“语言暴力真的会变成一把凶器。”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这把凶器一开始或许隐秘且危害力不大,但是随着它的增长,它的利刃越来越锋利,迟早有一天,它捅进了一个人的心里,或者自己心里。
02.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人之初,性本善。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那么到底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横跨在我们和好好说话之间?
卢森堡博士认为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蒙蔽了眼睛,看不到自己内心的想法,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心灵之间产生隔阂。卢森堡博士认为异化的方式通常有:
1.道德评判
2.进行比较
3.回避责任
4.强人所难
1.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不好的。就比如网络上的键盘侠,遇到事情,在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抨击他人。从而让很多人痛苦,其实这就是一种潜在的“暴力”,甚至有人因此自杀。
1935年,民国名伶阮玲玉自杀身亡,遗言里只写了一句话:“人言可畏”;
2015年,曾获选2014宅男女神的台湾艺人杨又颖,因不堪忍受长期的语言暴力的侮辱,在家中吸入过量氦气自杀;
2016年,28岁男星乔任梁,因长期遭受网络语言暴力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前曾被证实患上抑郁症......
“语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样,会立刻产生伤害,但语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这个伤口,有些人一辈子都好不了。”胡慎之说。
当看到这些的时候,语言暴力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可怕的隐秘杀手,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真的做错了,也有法律来惩治他们,而不是被“键盘侠”能胡乱定夺的。
我们习惯于把人分为好人坏人,认为坏人就该受到惩罚。当暴力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彼此的真实感受,而将冲突归结于对方。至少大部分的暴力根源都是如此。
2.进行比较
比较,是人最大的痛苦来源之一。
比较无处不在,小学时听最多的是,你看谁谁家孩子学习多努力,中学时:隔壁王阿姨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了,大学时:小区小张考上公务员了。等毕业工作了吧,又开始比较车子房子票子。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这种比较也蒙住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爱意。进行比较,会对人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
丹·格林伯格曾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聪明的人只和自己对比。
3.回避责任
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对自己一言一行都负有责任。可是,当有分歧发生时,人们通常在话语前加上“不得不”这三个字,来淡化减轻个人责任。比如:
我不得不看孩子!
我不得不加班!我不得不早起!
用这些来减轻自己的责任,会产生一种无力感,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被认为不通情达理。如果换成“我选择”来代替“不得不”,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我选择看孩子,是因为我想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我选择加班,是因为我想要更好的提升自己。我选择早起,是因为想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生活。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或许我们的生活就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呢?
4.强人所难
因为个人身份属性的原因,我们往往需要对他人做出一些限制,比如教师和父母,给予孩子知识与管教,一定范围内限制其行为。但是无法强迫他们按照我们想法生活。
以上四种沟通方式,都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03.
如何避免暴力沟通
既然知道了什么沟通方式是不好的,我们来看看应该怎么避免此类的沟通。
“暴力沟通”多数是在个人和群体之间发生冲突,是由于对别人的需求产生误解而发生的。进而用强制性或者威胁性的语言,意图诱导对方恐惧、忧伤、内疚。当在冲突中继续使用“暴力沟通”时,会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具体请求,从而令事态逐步发酵,加速矛盾升级。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是指暴力褪去后,用自然流露出的爱来谈话和聆听,能极大范围内避免语言暴力的发生,以及因此带来的沟通障碍。
那我们在遇到语言暴力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明确的是,不做施暴者。可以先记住这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具体请求。
1.观察
这里观察和评论要区分开。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如果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记住的点就只有评论,并且反驳我们。
比如我忙不开了孩子就交给先生看,但是他陪孩子10次有9次都在玩手机,我实在忍无可忍:“你太差劲了!好好陪孩子会死吗?”说完后,先生回了我一句至今我都印象深刻的话:“你怎么这么恶毒!”
听到后的一瞬间,我整个人懵了,呆在原地不知所措,愤怒委屈涌上心头,为什么我变得如此面目可憎,以致于能说出这种话?现在看来,我就是因为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了。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任何时候,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诚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说“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拥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你没受过我的苦,请别指责我的路。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常常出现一种错觉,习惯以自己内心所想、所见为标准,以此来分析和评判他们,并认为对方也是如此。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并恶意揣测、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选择善良。
2.感受
这里感受和想法要区分开。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有时困扰我们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还拿我先生陪娃时偷玩手机的事情举例子,从想法和感受来分析一下:
A.想法:我说了无数次,你不听,我觉得你不尊重我。B.感受:我说了无数次,你不听,我很失望,疲惫,难过,心烦意乱。
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常常表达的不是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我觉得换成“我认为我可以......”或许更恰当。另外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3.需要(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听到不好听的一些声音时,我们通常有以下四种反应:
1.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做错了,感到内疚。甚至厌恶自己。
2.指责对方,恼羞成怒。
3.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批评往往暗指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的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一女孩对男孩说“你从不理解我”,实际上她渴望得到理解。怎么感觉有点像情侣吵架的常用语呢,嘿嘿!
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当沟通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别人的过错。
比如,我先生下班后,脱掉的袜子乱丢,而没有收拾起来及时清洗,我可能会说他是懒虫。
如果我们没有听从父母长辈的建议,也许会被指责不负责任。
忽然想起来小时候的一件事,小时候我有些内向,习惯于委屈自己迎合别人,想吃的零食,想要的玩具弟弟都有,只要我想拥有一点东西,父母就会教训我,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
在我的记忆中,我总是委婉的表达自己,认为父母不在乎我的感受,现在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没和他们说过我需要什么。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一个人如果无法 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
4.具体的请求
当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需要时,我们就可以提出请求。
首先,清楚的告知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不希望对方做什么,对方可能会很困惑,甚至引起反感。
还拿我先生看娃事件说起,作为孩子,妈妈的陪伴很重要,爸爸的陪伴也同样重要,高质量的陪伴胜于低质量的陪着。眼下我虽然没有直接付出什么,表面上是他在看娃,但是实际上是孩子和他各玩各的,
孩子想要分享她的玩具和快乐时,先生却在玩手机游戏。打着陪孩子的幌子,玩着自己的手机。
我的请求就是先生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能放下手机,游戏可以以后再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认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总之,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就是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的理解。
养成这种沟通方式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在生活的点滴里面慢慢改变而不是一套模板就能解决所有的沟通问题。
04.
非暴力沟通的作用
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能够治疗内心深处的伤痛,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伤害人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05.
5个好习惯让我们好好说话
关于如何好好说话,卢森堡博士总结了以下5点:
1.全身心倾听
2.爱惜自己
3.合理的愤怒4.紧急情况下使用强制力(权宜之计)
5.心怀感激
1.全身心去倾听
有一句佛教格言说: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心倾听别人的遭遇,我们往往急于提出建议,安慰或者表达我们的感受。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想要你了解他的境遇,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可能会有些不舒服。
当一个3岁孩子满身泥泞的出现在妈妈面前,妈妈一定是火冒三丈,没等孩子说两句,就打断他:“你能不能省点心啊,刚换的新衣服......”,巴拉巴拉说了好多。
但是孩子一脸委屈的看着妈妈,眼角泛着泪花似乎有话要说,原来是孩子在小区里看到了妈妈最喜欢的那朵花,想去摘来送给妈妈。看着刚满3岁的孩子,妈妈顿时羞愧难当,说不出话来。
是不是现在觉得满身泥泞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表面,而没有透过表象看本质。全身心的去倾听,相信倾听的力量。
2.爱人先爱己
要学会爱人,首先要爱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自己的感受,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是最愚蠢的。
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如果你连爱自己都做不到,那么你对别人的爱别人也不会好好珍惜。
3.合理的表达愤怒
当我们生气或者感到愤怒的时候,好好想一想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生气?通常有以下四种反应:
1.责备自己。2.指责对方。3.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陪孩子时玩手机这件事,我说了无数次,他不听,我很失望。他也不耐烦。表面上是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
首先愤怒驱使我惩罚别人。我认为他应当认错受罚。这个是我生气的原因。
实际上是我要洗衣服,拖地,做饭,孩子也需要爸爸的陪伴,而不是每次都玩手机的假人。属于第三种和第四种。
这个时候,如果我只专注于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再分析他犯了什么错,我也就留意到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的行为可能刺激到我,但并不是我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4.紧急情况下使用强制力(权宜之计)
一般处于紧急状态下运用强制力是由于保护。
比如,出于安全不能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去触碰电器。
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惩罚。
如果试图通过惩罚,比如打屁股,呵斥他,来使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合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归咎于他人,关注自己的需要。
5.心怀感激
这里的心怀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不带有潜在目的感激。
有的企业赞赏员工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能够更好的操控员工,甚至很有可能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由衷的感激也会心存疑虑。
我们有时听到有人说你这道菜烧的真好吃,你心里可能会想,那我下次煮失败了怎么办?当下反而不希望别人赞美你。以为是对方出于礼貌才这样说的。
通常我们在赞扬别人的时,很少揭示自己的内心活动,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最重要的是真诚,发自内心的感激,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就能给人留下不卑不亢的好印象,当我们下次面对赞美的时候,试试就笑着说句谢谢,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感激才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06.
写在最后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德鲁克一句话就道出了沟通的精髓。作为拥有语言功能的人类,自然是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需求。正是这种特有的需求,使得沟通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显得十分重要。
《非暴力沟通》虽然是一本沟通技巧的书籍,倒不如说是一本万能书。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感受自己的情绪,体会自己的需求,用心聆听他人内心的声音,连接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适用于情侣关系,婚姻关系,同样适用于职场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
愿我们都能好好说话。
温柔待己,真心待人。
注:本文所有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