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孩子精神内耗的根,在家长!

“你走开,我不想见到你!”孩子哭着喊道,把房门重重地关上。

这是一个家长在孩子期中考试后爆发的一场“战争”。

她一脸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一下乖巧听话的儿子,这个学期像变了一个人。

说他两句,不是顶嘴,就是吵架,再不然就是深陷沉默,一句话不说。

跟儿子的关系,陷入了“吵架——冷战——互不理睬”的恶性循环中。

长期的这种状态,他被精神内耗所吞噬!

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精神内耗”的:

精神内耗,就是将压力或心理冲突压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控制,没有负面情绪发泄,但精神痛苦,疲惫不堪。

简单地说,就是孩子的内心聚集了纠结、摇摆、自卑、恐慌等各种情绪,互相撕扯,消耗着孩子的精力,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01

如何帮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

首先,要清楚孩子精神内耗的根,在家长!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就像一粒幼小的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都离不开家庭这片沃土。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就有可能出问题了。

02

容易养出内耗孩子的三种家庭,你是不是其中一种:

1.过高期待的完美式父母

在当今全民内卷的大环境下,家长们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孩子十全十美。

他们无法忍受孩子哪怕一丁点的不完美,他们会训斥、苛责,然后,变本加厉地要求。

我们对孩子也是寄予很大的期待,只不过用了很文明的方法,但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期待,给自己很大的压力。

生怕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一直在自我压力的环境下长大。

2.情感绑架的内疚式父母

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个妈妈令很多家长直呼“伤不起”。

她对女儿要求很高,如果女儿没做好,她就扇自己耳光,是自己没教好孩子。

她没有意识到,内疚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暴力,只是,这种方式更加隐蔽,给孩子心理造成的冲击也更大。

3.喋喋不休的唐僧式父母

父母不停地唠叨,时间长了,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用沉默来抗议。

前段时间给一个贵州的家长咨询,她就谈到她初三的儿子,回到家就把房门关上,不跟父母多说话,有时吃饭都不跟家人一同上桌。

因为她们出身在边远农村,家庭条件不好,自己在外辛苦打拼,希望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像父辈一样。

带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和父母割断了情感通道,找不到安全的着陆地点,又如何能够自信地对抗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被内耗的孩子,没有了孩童应有的纯真,他们沉默而沉重,被糟糕的情绪拖进糟糕的深渊,他们无力反驳,就只能转而伤害自己。

内耗,像个心魔,影响着孩子内心世界的安全感,缠住了孩子奔跑的脚步,把年幼的孩子推入绝境。

内耗,无声无息地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深处,让他们反复进行自我攻击,从而走上了一条悠长又阴暗的道路,甚至,走到了人生的边缘。

03

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呢?

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我们要做到这三点:

1.做60分父母,别对孩子期望太高

作为父母,我们要先改变观念,拓宽对于“优秀”二字的标准,优秀有很多定义,读书好是优秀,会思考是优秀,会劳动也是优秀。

当父母有这样的心态,别强求,别纠结,去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从书本走向社会。

正如后藤由纪子在《七分刚刚好》一书中说的:

有能力,就努力做;没能力,就适可而止。

2.改变沟通方式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可能是权威式、命令式,也无意识带入对孩子的教育上,所以父母要学习、要成长。

哈佛大学提出了一个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的“PEERE法则”。

包括暂停(Pause)、参与(Engage)、鼓励(Encourage)、反馈(Reflect)和衍生(Extend)五个方面。

当我们察觉到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

暂停手中的事情;

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中,耐心询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反馈给孩子我们的建议;

扩大孩子的视野。

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温暖与支持后,孩子有了力量,就会成为快乐阳光的人。

3.改变角色定位

父母重新给自己角色定位,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给予足够的阳光和养分,做孩子成长的园丁。

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不过分干预孩子,给孩子一方自由飞翔的天地。

内心纠结、情绪低落、自卑胆小,这些颜色是不应该属于孩子的。

他们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吹散孩子心头的阴云,让孩子的内心照进阳光,变得开心快乐,从而更好地拥抱人生中属于他们的每一种可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