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赋异禀的牛人外,要提高写作能力,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读,二是写;
往下细分,读可以分读和思两部分。
而写则分为练笔和创作两部分。
练笔:天马行空,纯粹练习形象力,如写起来很爽的杂文,随笔,散文等。
而虚构类的创作,则需要一个框架:由故事核(骨架)以及由此故事核发散而来的整个故事架构,继而在这个架构里进行人物塑造,情节铺展,思想表达等。
一、先说说读
读什么呢?
现在很多人都说要读名著,但在我看来,新手可先不强求。
为什么呢?很多国外的名著是译本,翻译过来的词句是直接采用的“外语式语法”,倒装的,从句特别多的,所以很冗长,很晦涩,读起来不流畅甚至很别扭,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读这样的作品不但会让你找不到阅读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下,还会形成很怪异的叙述风格。
所以,于新手而言,先不用盲目地列名著书单。读的作品是否是名作先别管,首先找你有兴趣的,读得进去的书,这样才能有阅读快感。
如果在基础不牢固的前提下,强迫自己死读名著,容易造成挫败感,继而知难而退。
总之,新手阅读先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甚至是杂志都可以,前提最好是出版的,错别字和病句少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
(1)你能读得进去,能感受阅读快感,有愉悦感,可以增加你的阅读兴趣,不会让自己感觉有压力;
(2)形成基础语感。就像学英语必须要读一样,读到一定程度你就不用刻意地去记语法结构,顺口就能说出来。写作也是如此,读得多了,什么时候应该有一个比喻,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排比,什么时候会用下长句来加强语气,甚至连“的地得”的用法都不用多加考虑,按感觉用错误也会少……语感有了之后,犯低级错误的概率就低。
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读名著,此时理解能力强了,读起来也不费劲了,算是进阶。
在读的基础上要善思:
一是思考作者的叙述方式,如遣词造句,人物塑造,情节把控等;
二是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特别是纯文学类的,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人家文笔未必出彩,甚至只是平实地白描,但读后就是给人感觉立意深远,发人深省(这一点需要盲目追求华丽辞藻的新手注意了),是怎么做到的呢,自己要善于总结。
二、再说说写
(1)查漏补缺,扩充词汇量
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或用手机的记事本记录,在遇上生僻词/成语的时候记录下来,查一查它的意义和用法,扩充词汇量;
(2)记录灵感
无论是小说的构思,还是忽然迸发的妙语金句都记录下来,包括在阅读时看到的好的词句,听歌时认为很绝妙的歌词,都可以“记录在册”,因为如果不记的话,很容易回头就忘了。这些记录是你写作的素材。
如果想做得再好一点,最好把它们分门别类备用。
(3)可以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
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最好,一来可以整理一下思路,梳理一下从阅读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二来你的读后感就是一篇文章,有结构,有内容,有中心思想。
读后感写得多了,写随笔杂文类的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4)尽可能写完整的文章
要笔耕不辍,最好每天都能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就是成品,而不要一篇写了几句写不下去就放弃,这样进步会很慢。
写不下去的时候可以缓一缓,但是不能完全放弃,要懂得通过找资料,思考来把文章完成。
最低限度写写日记,记录一下当天的事,也比什么都不写强。如对一件事情的感悟,对某个物件的描述,都可以。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会发觉自己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
想和写是不一样的。就像学画画,让你想像一个苹果很容易,但叫你画出来就不简单了,没有基础的人,就算临摹也会画出个“四不像”。
同理,你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词汇量不够,如形容一个人的皮肤,你只会说很白很嫩,却不知道可以说肤如凝脂,吹弹可破,你能想象出一个很安静的女孩,但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她更准确。这时候,马上百度或者找资料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事实上,写作时用到的还不止是精妙的形容和瑰丽的想像,即使是很多现实中存在的物件,你都未必能叫上名来。
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你就能摆脱那种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到下笔时就彻底懵逼的窘境,起码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越来越少。
(5)一定要养成修改的习惯
文稿写出来可以先放着,但不能就把它当作成品了,而一定要找时间认真修改,修改是写好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很多时候,文章出不出彩就靠它了。
按我的习惯,我改文主要改3部分:
1)精减:尽可能用短句代替长句,能用成语的就直接用成语。这样的文章才精炼好读。
2)减少逻辑错误,增加说服力。论述文的话,角度是否足够,说服力够不够强最重要。我常常在写完文后,都会突然想起还有一个角度没写,造成问题没说透,或者说论据的漏洞很大,论点立不起来的。这几乎是每一篇论述文都会出现的问题。
3)如果是虚构类的文章,要分析一下情节是否合理。特别是悬疑类的小说,前面必定挖了很多坑,这些坑到后面是否填完,涉及的推理是否合理都很重要,否则就会出现低级错误而贻笑大方。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希望本文能给诸位一些启发,祝写作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