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题:周五培训课上的噪音
2. 事件:这周五在外出差培训,上的大课堂有超过过两百人在教室里。我坐在中间靠后的一排听课,坐在我后面的两个人看上去是同一个公司的或者互相认识的一起来培训的,老师在上面讲课,其他人都或者在听课或者在玩手机。他俩在不停的小声交谈。老师讲的内容很吸引我,我在认真听课,他们两个的声音虽然不大却还是不停的飘到我耳朵里,不时地干扰到我听课的效果。
3. 即时反应是什么:我忍不住了就回头看他们两个一眼。希望他们停止说话,有话外面去说。结果他们根本无视我的注视,继续旁若无人的说话。我隔一会儿又再回头看看,还是不停说话。
4. 此刻身体的感觉如何:心口憋闷,怒气随着回看的次数不断上升,感觉他们的说话声越来越大。
5. 内在对话是什么:我回头看你们的意思你还不明白吗?那么大声,影响到我听课了!真没素质!另外又想到,其他的人似乎对他两个说话没啥反应,是不是我反应过大了。
6. 内在感受是什么:感觉到被忽视,我表达的信号没有被收到!非常愤怒!
7. 自己内在什么情绪伤痛(情绪钩子)被触动(需要临在中去经验和表达):自己出生就很瘦弱,力量很弱。天生性格就比较平和。同时小时候尤其10岁以前,跟妈妈一起生活在大家庭生活,觉得不是在自己的家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直接表达经常被否定,被拒绝。小时候家里生活也比较拮据,印象中小时候就没有怎么跟父母提过买玩具、带我出去玩儿等要求。逐步养成了被称为“非常懂事”的自我抑制的模式。时间久了形成了间接表达的行为方式。
8. 发现自己有什么限制性信念:在冲突中,我的行事模式是被动的,不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而是借助表情,动作以情绪暗示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寄希望于别人会明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这种沟通方式在双方都是类似观察型性格或者双方很熟悉能互相理解的时候会有默契,同时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触。但是这种沟通模式用在和不熟悉的人沟通,或者在复杂环境中沟通时会通常效率很低,不如直接用语言提醒对方。 我这种避免正面冲突,惧怕直接面对问题的模式会造成沟通障碍。
9. 临在后看到的真相和可能性是什么: 真相是怕拒绝,所以不直接提出要求。对方有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回头或者没有觉察到我回头的意思,所以没有停止说话。他们两个又说了十来分钟然后就整理东西出去了。后续上课我感觉轻松了很多。
10. 可调整的回应和选择是什么:临在,感受并接受自己的懦弱。提高自己的信心,勇于直接面对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