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的读者,对于精神病这个题材的著作就不会感到陌生。同样是这样特殊的群体,但在这本作者的观察手记中,通过她作为医生的视角,为我们记录了一个个温情的小故事。
在她的笔下,这些患病之人不再特殊,反而会让作者觉得他们单纯可爱,甚至连他们住的精神病院在作者眼中也是不一样的“世外桃源”。
她说,在这里,很多精神病人把这里当做比家还想回的地方,除了能够打针吃药,关键还在于这里绝对的简单安静而没有任何歧视,每个精神病房就是一个个“易碎心灵的港湾。
开始的时候难以理解作者对于精神病院的情怀,读完整本手记后,才发现,每一个人和让他们背后的故事,才是让作者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秘密。
重新认识这群人
在大众心中,精神病人是一个难被正常对待的一群人,他们不仅仅只是有病,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亦或是难以接触。似乎他们的存在,就会给很多人带来麻烦或者困扰。
但这本书中的大多数精神病人,都有着“可爱”的一面,简单纯粹,热情善良,是他们作为正常人时候的性格。
当不爱说话的小女孩思琪住在春姨一起,热情的春姨如同火焰般温暖着冰一样的女孩,温柔的给她擦身子,洗衣服,喂苹果,还找朋友要衣服,她给小女孩的温暖甚至超过了女孩的妈妈。所以当这个时刻惦记照顾小女孩的春姨发烧后,不说话的思琪居然能说话了。有时候化学反应就是这么奇妙,明明两人都是病人,却能在朝夕相处中有奇迹发生。
喝酒成疯的卢伟,一生病就让自己喝酒,酗酒后导致的性情大变也让人很难接受,但偏偏这样一个似乎自私凶暴的人却温柔的成为了“猫爸爸”。他细心的照顾的猫,给他们建房子,囤猫粮,甚至和病友一起联合起来骗医院的主任,这些不被正常人待见的病人,却将自己的善心毫无顾忌的用在了几只野猫身上,以致于后来猫一离开,连同好几个病人状态都萎靡不振。
他们的温柔,他们的善念,如果他们没有生病该有多好。这样的他们不也和正常人一样吗?
背后的家庭
可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公,注定有些不完美需要他们来承受,同时还有连带着他们的家庭。
在最初开始发现病的时候,很多病人的家人都是全力以赴,可是后来他们发现,这就是个无底洞,无论怎么努力,怎么砸钱,都不会让情况变得更好,反而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糟,家人跟着受更多苦。
直到最后家人不得不将病人抛弃,抛妻弃子,扔掉老婆,比比皆是。但有一对比较特殊的父子。即便是在母亲将儿子抛弃之后,年迈的父亲依旧都没有舍得抛弃儿子,但凡有一点希望,他都会想尽办法带儿子去治疗,哪怕上过当,受过骗,哪怕日子苦,也会为了儿子拼尽全力。对于这个父亲来说,未来在哪里,他不知道,他仅仅只是凭借着那一点希望,带着儿子努力的活着,活得太苦,但是没有办法,上天给到他一个残缺的儿子,他拼了命也不想舍弃。
而更为残酷的现实便是,即便很多精神病患者短暂的治疗恢复之后,在之后也会反复发作,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从根本上来说,这个病很难完全彻底根治好。
这一点也是让家人甚至是医生最深感无力的。
救人也需自救
明明出院了,可是在一个月之后,这些短暂康复的病人又多会重新回到这里,甚至比之前的情况更糟,医生之前的努力似乎白费了。那么治疗的意义在哪?对于他们来说,严重的挫败感时刻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
相比起其他医生,精神科医生更需要勇气与毅力,很多普通医生看到的是病,对病下药就好,但精神病的根源在于“人”,人怎么会有解药呢?人是最为复杂的个体啊,他们的工作就是听患者讲话,试图并理解他们,然后尝试性走进心里去治疗。
去挽救这样一群被命运抛弃的人谈何容易,从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心里走出又谈何容易?所以很多医生在面对不同的“人”的病例时,自己也会不自觉的陷入其中,有时不仅仅只是救赎别人,更是需要救赎自己。
但就像作者说的,他们对抗的是一个力量比他们大很多的东西,救赎的难度太高。所以有些事,尽力就好,不要过度责备自己。
即便是专业的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依旧需要被人治疗。走出心理阴影,迎接每一天新的开始,学会忘记,学会努力不辜负每一天,可能是救赎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