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两年前接触到《断舍离》这本书的,读了之后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就像人一样,在正好的时间碰见正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吸引了你,而是因为你心中的这种感觉一直就在,当他出现时,这种感觉和这个人就合二为一了。
读《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前面说的这种感觉。遇见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就有这种想法,但一直是模糊的,未经表达的,现在突然就被这本书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被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并不是看破红尘,清心寡欲。断舍离是通过理清物品和人的关系,不断和自我内心对话。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些什么?不仅仅是对外在物品的需要,还有内心精神情感上的需要。
断舍离不是节约。节约有时是一种将就。有时拥有的物品自己并不喜欢,但为了怕浪费,哪怕不喜欢,哪怕不好用,都要一直用到坏为止。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买来新的东西舍不得用,一直放着,想等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用,但这个物品一直就没有机会用到。断舍离并不是这样,断舍离是舍掉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只保留使用让自己心动的物品。
通过物品的整理实践断舍离
多数人都认为物质能带来内心的满足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这样。一开始,通过拥有物品,建立人和物品的联系,人会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但随着不断的买买买,物品带来满足感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拥有的物品越来越多,却成了人的负担。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维护它们,整理它们。越来越不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喜欢做的事,渐渐迷失自我。
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不断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叩问自己对物品的感觉,舍掉对自己无用,不能让自己动心的物品,只留下那些需要的,让自己动心的,对自己重要的物品。人有了更多的时间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从而获得更大的幸福和充实感。
我在去年搬家整理物品的时候,面对每一件物品我都在内心问自己,我确实需要他们吗?如果我并不需要,那么把它们搬过去闲置不是更大的浪费吗?这样我整理出很多的衣服、书籍和物品。有的送人,有的卖掉,有的扔掉。最后我只搬了不多的东西到新家,都是确实需要和自己喜欢的。新房子有很多柜子,没有装满摆满,但我心里却洋溢着幸福感和充实感。可以少花些时间打理它们,新房子空些搞卫生也更方便了。省下来的时间,我可以更专注的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让断舍离成为生活的哲学
断舍离并不只是对物品的取舍,它是一种人生智慧。对感情,对生活中的选择都可以用断舍离的态度去处理。
我的一个朋友,有幸福的家庭,疼惜她的老公。却困于一段若即若离,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多年。有一次我和她分享了断舍离的理念。她沉默良久,若有所思。过了几天,她对我说,她已经处理好那段感情了。她在内心里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这段感情发展下去对她有什么意义?考虑清楚之后,果断地挥慧剑,斩情丝。以前一直以为结束这段感情太可惜,但想明白之后,没觉得可惜反而心里感到十分轻松。
不强求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种做减法的生活态度。我一直认为,人要40岁以后,才能真正理解断舍离的含义。
感受过“有”才能体会到“无”的轻松,要先“加”起来,才有基数用来“减”。年轻时可以尽情地去体验五彩斑斓的世界,体验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当经历过必须经历的,体验过可以体验的,人才能真正发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才会知道该留存些什么,该舍弃些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断舍离是洗尽铅华之后的初心。
日更打卡day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