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谁都不好惹,包括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攻击性。
攻击性,不是很多人误解的骂人、爆粗口,而是敢于为自己发声、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敢于拒绝、敢于表达、敢于创造、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特立独行,即敢于做自己。
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极具创造性又极具争议的概念——“客体使用”,这是在他后期论文中引入的一个概念,是为了探究攻击性在主观全能和客观现实的过渡中的地位。在主观全能中,婴儿“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从婴儿主观性之外的视角来看,这种体验需要母亲交出自己并能在被使用后存活。渐渐地,婴儿开始觉察到受到他的破坏又生存下来的其他人。这是一个全能创造、破坏和继续生存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为婴儿建立某种外在感,一个自存的、在其全能控制之外的真实的他人。
如果母亲经过婴儿的使用不能存活,如果她退缩或崩溃或反击,婴儿一定会以他自己欲望的完整体验为代价,过早地注意外在,会感到危险。结果是婴儿害怕需 要、使用他的客体与成人,伴随着对欲望的不合理抑制。在温尼科特的观察中,成人之爱也需要周期性的相互的客体使用,每一方都听从于自己内在需要的节奏 和强度,而不必担心另一方在被使用后的可生存性,正是另一方牢固坚实的耐久性使个体与自己的激情进行充分、强烈的联系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