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周日,6至23度
今日立冬,北方很多城市下雪了,我居住的这座浙西小县城,气温倒没多大变化,据说,冷空气晚上驾到,床上的被褥已换成厚厚的羽绒被。
早晨仍是起晚,昨晚十点前就入睡了。起得早晚与睡得早晚无多大关系,是我的生物钟很容易被偷懒的行为干扰,只一次,就堕落成习,得费好大的劲才能扭转过来,说明我躯体里魔鬼的势力大于天使。
早餐上马叶馄饨店吃薄皮馄饨和葱饼。那馄饨皮是手工擀的,薄如蝉翼,当地有句广告词叫:一碗可以喝的馄饨。可以想象它的轻薄柔软,无需嚼,入口就滑进肚子里了。这小馄饨不知是否只浙西有,浙北杭嘉湖地区及江苏、上海都是个头如饺子大小的大馄饨。往南,福建的扁食、广东的云吞、四川的抄手,那皮都偏厚偏硬。这擀皮的技术可申请非遗。
上午,将入户的门厅改造成温馨的阅读角。大理石飘窗台上的铺上飘窗垫,冰冷的地砖上盖上地毯。然后在小几的陶瓷炉上置药罐煮一壶姜枣茶。端坐其中,有棉软厚实的布艺包裹,有姜枣辛温热气的萦绕,冬的意境翩然而至。冬天,可是阅读的好季节。一整天都歪在这窄小的空间里,读李泽厚。
真正的阅读按理说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可自从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每天被动吸收海量的信息。被动阅读远大于主动阅读,成为我们主要的精神食粮。若从精神营养的角度评价,可以说被动阅读的基本都是可有可无的零食甚至是垃圾,唯有主动阅读,才与我们精神世界的构造正相关。
有学者说:“被动阅读都是随机的,而在主动阅读中,其实也有随机阅读与系统阅读之分。虽然阅读免不了随机,但人的成长更在于阅读的系统性。我们的精神大厦显然都有基础有结构有体系,因此它不可能是随机堆砌的结果。”
我所认识的人中,包括网上、网下,有阅读习惯的人不多,做系统阅读的人更少。包括我自己也是,常作系统阅读的计划,也每每浅尝辄止,更多的时候耽溺于随兴而读,沉迷阅读少说也有二十年了,脑子里并未存下什么知识。常言道读书是向上的阶梯,应该说系统阅读才是向上的阶梯,同样手不释卷,系统阅读与否,决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层级。我常想一个人生命有限,随便翻翻地读书只是在消磨时光。若想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寻求人生的价值、意义,无论做任何事,都应当节制在面上的铺展,而执着于向深处的钻研,找准一个窄窄的口子,深入下去……前几天,引用肖复兴的文章写道:“正经的读书人(不包括藏书家),应该是书越看越少,越看越薄才是”,也正是说明了一个深而窄的道理。阅读,从严格意义上讲,非系统阅读而不能称之为阅读。而系统阅读又非下持续专注之功不可,长时间浸淫于一本书中,感其文气,反复回味消化或可得其精髓。读懂一本书,往往是从一点透破而突然开窍的。这种透破性贯通,是人精神境界的整体跃升,使人受益终生,为你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今日读李泽厚,虽只读几十页,受益丰厚。李泽厚说:人格最后的完成体现在“游于艺”。“游于艺”通俗的讲,就是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艺,达到能自由创作的程度。熟练掌握技艺,首先要学习这门技艺的客观法度,以书法而论,此客观法度就是笔法、字法、章法,要让这些法度、规律默化于心,然后才能熟练运用这技能自由地表达生命意志。“游于艺”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它与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格境界,是有着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不逾矩”。
要实现“游于艺”,凡事须得发扬以一当十的精神:精读一本书,胜过浏览十本书;一个知心朋友,胜过十个普通朋友;认真做好一件事,胜过应付十件事;用写十篇文章的功夫打磨一篇文章,收获定大于写十篇文章。以一当十再往上,那就是:一通百通,然后还有:一以贯之。
下午去游了泳,2300米。
另:读了几页李泽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论语疑难,豁然冰释。读书,须名师指点。我无处拜师,系统阅读大师著作,或可略补一二。此回一定得将李泽厚读完,再作《论语》。
我是一个环境适应能力很差的人。环境适应能力差可能就是生活过于安稳、无压力之故。每逢生活遇小变化,总要经过好一番调整才能恢复稳定秩序。儿上班已一个半月,我也该回归自我沉静的生活中来。
今日在游泳馆更衣室,无意听两位女人交谈说,某某七十多岁,一周去四趟健身馆,身板挺直,走路咚咚响,看起来不到六十。然后相互勉励,每天都要下池游上几圈。
人到中年,就如立在墙边的木板,要持续用力去压它、撑它,才能保持平直,否则就会拗掉,越来越弓,想直都直不起来。所以一定要趁早培养一两样运动爱好,保持年轻人的体力。
为防止自己忘记或疏漏,每天提醒要做的事:1、阅读李泽厚
2、练字两小时,一页一页临,临准一页,熟写能默,再临下一页。
3、游泳一公里以上或跑五公里
4、吃酸奶、姜枣茶、粗粮。早起定时如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