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诚实】小故事分享
今天下午,女儿班级足球比赛
注意到一位女将,在教练总结时,眼睛红红的,看来是哭了,情绪还没缓过劲来。教练总结完,大家都散开了,我蹲下来跟她聊聊
“觉得难过是吗?”
嗯
感到难过,没关系
可以告诉阿姨是怎么回事吗?
我没有得踢到点球。
哦,是这样啊,没关系,我们班赢了呀,其他同学进球了,我们可以为他们喝彩。
记得上次你有踢啊,你踢进大家也为你喝彩,一个团队这么多人,大家一人踢一次啊。
好像缓过劲了一些,走,我们回教室,走了几步,我又蹲下来,跟她说
我们把眼泪擦干可以吗?
她用手擦眼泪,
嗯,好的,来,我们来深呼吸,一次,再来一次,
好了。
(其实,道理孩子都懂,就是那一刻陷在那个情绪里了)
你记得上次阿姨在班上讲的输不起的莎莉吗?还记得阿姨讲的体育精神吧?
还记得上次阿姨讲的时候提问,你回答得特别的好。
我们可不是输不起的莎莉,对吧?
好了,我们开开心心的回教室,我们班赢了耶
拉着她的手,走到教室门口,进去收书包 去了。
看她在教室里脸上的红已经散去,看来一场情绪的发泄结束
情绪没有对错,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孩子天生情绪诚实,真实做自己。能感受自己的情绪,也能感受他人情绪,对我们来说,不是更好吗?
回家路上,我问女儿,刚才同学难过,你有安慰她吗?
安慰了呀
你怎么说的?
我说别难过了,你想踢球,我们等下放学了继续踢
那她怎么说?
她什么都没说,没理我
看来,女儿没有get到对方的点,安慰无效。
我问她,为什么呢?想想,她为什么不理你?
来,把我当她,重新安慰一下
结果,孩子不接招
好吧,我只好自己说,想想,
她是为什么而难过?
晚饭后又问,她终于明白了,关键是帮她走出那种感受,怎么帮?可以帮擦擦眼泪,给个拥抱,陪着她深呼吸……
后来又说,lys最懂我了,今天我摔跤了,其他人都去练球了,就她一个人安慰我,说没关系。
呵呵,那你知道怎么做一个温暖的人了,下次如果有别的人难过你懂得怎么帮助她了吗?
点头
我也相信,就这么经常提问她,反思,训练,女儿会成长为一个温暖的人。
其实,孩子们天生情绪诚实 ,他们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但是他们无法通过精准的词汇,而是通过哭闹等行为来表达 。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孩子的负面行为,却没能看到行为背后的负面情绪 。
情绪人人都有,没有对错,因为大人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所以打击孩子情绪诚实的训练系统,从很小就开始了。
成人常常强迫孩子做出和情绪相反的行为,比如孩子感觉难过,却被要求平静,孩子感觉不服气,却被要求道歉,孩子没有感激,却被要求说谢谢,孩子感到生气,却被要求理智。
我们孩子提时代即使受到很多其它鼓励,但如果没有情绪诚实,父母就看不到真实的我们。
当我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我们可能会尽量避免和父母来往,即使来往也是出于责任或内疚。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和心态感到苦恼、不解,他们却不知道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因为多年来父母都不鼓励孩子情绪诚实所导致的。
这些父母深深相信自己从头到脚了解孩子,但孩子却不认为父母了解或者理解自己。
这就是关键问题所在。
我们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情绪诚实的方式就是我们长大后对待自己情绪诚实的方式。
当我们能够通过接纳并说出情绪的方式对孩子对自己情绪诚实时,我们就创造了情绪安全的环境 ,孩子和大人都会觉得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当那个真实的我们被接受后,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安全感。
共情就是表达情绪诚实,创造情绪安全的有效方式,也是现在正面管教家长们用得最多的工具。
因为纠正前先连接,而共情是帮助我们很好的和孩子连接的工具。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更愿意与我们"合作。"因为家长给孩子创造了情绪安全的环境 ,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发展出对自己的情绪诚实,内心安全感也越来越强。
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常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那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情绪诚实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可以,不可以发脾气,不可以大声说话,不能摆臭脸,不能大喊大叫,等等,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指向的是行为,但其实我们无法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大喊大叫、滚地板、扔东西、说脏话,其实都是有一个情绪在背后,如果我们不能看到这个情绪,不能接纳这个情绪,我们就无法创造情绪安全这样的氛围。
学过冰山图的家长应该都知道,在水面以上看到的部分就是孩子的行为,孩子做的事和说的话都是行为的部分,但我们看不见的是水面以下的部分,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动作说这样的话,就是因为他背后有这样的情绪。
我们从小被教导不可以,所以我们潜意识当中是不能接受孩子的很多情绪的,因为我们从小被纠正惯了,所以我们也要纠正孩子不能乱发脾气表达情绪。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正常表达他们自己的情绪,很快他们就不会表达或不爱表达到最后不愿表达自己的情绪。
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就会变得麻木,还有的会经常批判自己的情绪。当一个人批判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同时会带来自责和内疚的感受,而自责和内疚并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
只有当我们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表达得越多,他表达得越多,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和了解就越多,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才会越好,关系才会越密切。
我们和孩子接触时,所有的情绪都要先接过来,就像打太极一样,先接过来,再慢慢的推回去,消解掉。否则,纠正再多的行为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