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言论的自由是要敢于面对争论

从小就知道鲁迅先生不是在跟这个吵架,就是在和那个吵架。可自己一遇到“争论”就会心虚地觉得是自己理亏。当然,偏执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对的人是不可理喻的,但一个人若不敢形成自己的观点,是万万不能够的。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我觉得首先是要敢于面对争论,在争论中磨砺自己。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或浅薄或偏离,但至少应该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搭配一定程度的坚持。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和我们大不相同,他们那时的许多事情都还没有定论,所以需要争论与摩擦,去打磨出一套适宜的理论与发展方向。可我们如今也并非全然处在真理之中的。

自由地表达

其实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许多事情都只是相对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是这么个道理。但若人人都只想走老路,这世上看似是少了许多争论,但实际上却是少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要敢于去诉说自己,当然不是像祥林嫂一样抱怨,而是要学会观察生活,并敢于表达。鲁迅先生写“长妈妈”的故事,小时候在课本上就读过,可《朝花夕拾》里还有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文章。

重新读这些文字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那种久违的亲切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平时到底读了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我问他们文学课本上会不会讲述中国的文学。比如我们从小就会读高尔基,长大以后读《鲁宾逊漂流记》,上大学还读了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可朋友却说,他们的课本里几乎没有出现过中国文学的节选。

那一刻我既有些气愤,又有些羞愧。在面对文学影响力这样大的争论时,我竟然首先没发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这些年读的书,大多都是外国文学,反倒忽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所以争执来临时我心虚了,我没法将自己都还不通透的道理传达给外国人。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讲究中庸,不喜欢“争论”——怕被说偏激、怕被误解——所以很多本该被听见的声音就这样沉默了。可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学都不去谈、不去争,那我们的文化又如何真正被理解呢?

文化软实力

全世界都在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之下,朋友戏称这样的“软实力”比钢枪炮弹还要有杀伤力。可我们的老先生喊破了嗓子,也拉不来几个受众。因为声音太少,表达太弱。而所谓“言论的自由”,本就意味着要敢于面对争论。

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写出了时代的真相,更因为他敢说、敢争、敢反驳。他不怕被误会,也不怕被围攻,他相信,思想就是在碰撞中才会发光的。

“朝花夕拾”,为时不晚。我想我们都要去看看鲁迅先生的书,去思考,去表达,去争论。为自己的文化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奔跑的芙司

写作记录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