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到市场难以战胜,美国大部分的基金的收益都未如理想。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办法战胜市场吗?连所谓的「金融奇才」都拿市场没辙吗?
市场之所以难以战胜,那时候因为普指本身就是一个大型股票基金。它背后的择股原理是设立一些基本的硬性条件,并且顺序排列美国股市上最具竞争力的500所上市公司,形成代表美国股市的指数。挑选的公司要求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而且是美国股市里面最前500名,并且随时都可能更换,保持指数的稳定。
长线而言,公司的盈利能力必然是持续升高的,出现亏损和现金流不足的公司也无法成为普指的成份股,所以会被排除在外。而新进来的成份股必然是有稳定的盈利,也就是说,这个筛选机制永远都充满了活力,可能在碰见金融风暴的时候指数有可能出现波动,不过整体趋势,必然是向上升的。
哪怕是假设成份股每年都没有盈利,单纯是通胀所造成的公司市值估算都能推高指数,所以追踪指数,几乎必然能够跑赢通胀,剩下的收益,就是500所最具竞争力公司的股价升幅。
巴菲特的主动投资之所以会输给被动追踪普指,那是因为千禧年之后的科技发展实在是太快,用以往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和估计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投资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合,例如IBM的市值高出市场预期,按照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我们不应该持有或买入这只股票,然而IBM在过去十年都是一直在涨,而且并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科技股冲破了巴菲特的投资模型,有高速发展和高市盈率的特征,不过同时也高风险。盲目投资科技股是愚蠢的,但是完全忽略这些新兴的科技股,也并不懂得把握市场机会,因为现今美国股市上涨幅最大的就是新兴市场。
然而,这些市场变化对于普指而言并不造成影响,反而让这个成为美国股市标杆的指数更难战胜。原因是普指本身就是一个筛选机制,普指只融入最有竞争力的500只股票,所以今年IT成分票有所增加,进一步推高了指数。
市场变化,对于普指而言只是换血而已,只有投资者才需要承受个股风险!
随着市场变化越来越复杂,甚至连被称之为股神的投资模型都变得不再奏效,普指好像是上帝一样俯视着一众投资者。可能战胜市场的方法就是承受更高的风险了,例如使用杠杆和投资更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才能获得更为超额的收益。
若有人能够战胜市场,可能是真的独具慧眼,挑中了一只非常有潜质的股票,不过更有可能是单纯的运气好。以目前的市场发展状况,暂时还找不到承受低风险的同时,还能战胜普指的方法。
我认为普指被大众所忽视的主要原因是:
一、 投资者对回报预期过高
投资者倾向主动投资,出于对自己的自信,对投资的回报预期也高。有高的回报预期只是表面现象,我认为高回报预期是源于对投资市场的不了解。投资首要任务是保住本金,其次才是追求额外收益,而有些人对于额外收益的预期是20%,30%,50%,甚至是翻倍,显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幻想。
股票已经属于高风险投资,哪怕是股神的平均持续年化收益也不过是19.2%,这么多年里也有一些时间是输给大市的。有长期持续的平均年化20%的收益,其实已经可以当下一个股神了。
而更高额的收益并不是说不可能发生,而是不可能持续长时间,短期之内实现高收益,可能只是运气好而已,若投资者忽略市场现实,继续追求高收益,这里很容易忽略风险管理,最后的下场大多是血本无归。
二、 投资者专业度不足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投资其实是一门学问,需要读懂财务报表、分析基本面和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分析。一般投资者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做这样的事,哪怕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做做分析,最后也无法如专业投资机构专业,所以明智的选择是直接选择一个有优良管理者的基金。
三、 投机心态太重
这一点在中国大陆投资者身上出现得比较多,中国股民多浮躁,进入股市和选择股票并不作专业分析和研究,其行为犹如赌博。
另外中国股民欠缺国际视野和投资渠道,主要投资市场在中国大陆,投资港股已属于偏门,投资美股更是凤毛麟角,至于还分析美国金融市场和指数的构成,这已经是个例了。
总结而言,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投资ETF普指是最佳的选择,而且目前投资普指的收益比股神的年化收益还要高。
另外,投资的额外收益只是相对概念,根据证监会的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散户的平均收益只有1600元,大部分都是韭菜,而且这个数据还没有算频繁交易背后的手续费。
现今香港的储蓄保险平均年化收益都有6%,也就是说只要投资4万到储蓄险,就能每年稳定有1600元的收益,而且不需要每天操盘和看数据,非常省心,中间省略了时间成本和看盘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