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经典的故事《猴子捞月亮》,我给孩子讲了很多遍。每次,我们对于猴子们的创意和幼稚,都会捧腹大笑。
而今,当再次阅读这篇故事时,我却产生了新的问题。
“如果小猴子所居住的地方不止有一个水井,而是有十个、八个水井,那么他会发现掉水井里的月亮有多少个呢?”
“为什么非要把月亮从水井里捞出来呢?让月亮一直呆在自己家附近的水井里,不好吗?”
“如果小猴子找十个、八个水瓢,能捞出多少个月亮呢?”
“如果小猴子用水瓢捞出月亮之后,再看水井是否仍然会有月亮呢?他会质疑自己到底有多少个月亮可以捞呢?”
“水瓢是怎么做的?我们用自家院子里的水盆,如何找到月亮呢?”
“小猴子发现的月亮为啥不是弯弯的呢?你见过月亮都有哪些形状呢?你会背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呢?”
“水瓢掉地上碎了,月亮跑哪去了呢?为什么小猴子捞月亮的时候,手一碰到水面,月亮就碎了呢?”
“月亮是一个大玉盘、大灯泡吗?我们能登上月亮吗?”
“你见过日月同辉吗?你知道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吗?你知道月全食的景观吗?”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捣月……”
当深入反复阅读一篇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复杂的问题闪现在眼前,引来我们讨论和交流。我想,这是一种将阅读人向深处、引向多元的好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