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光荣小学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听了两位优秀的老师的公开课,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疑惑与感想。
首先是胡老师的《我们关心天气》,胡老师讲授的内容非常多,准备得也很充分,特别是分段出示天气概念。我在想如果是我上这一课会怎么上。当出示晴、多云、阴三副天气图片时,有同学回答区别是有太阳和没太阳,其他同学也是懵懂的,后面出示长春、三亚图片的时候,又有同学提出太阳这个问题,我觉得老师可以引导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提出很多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可能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流程与进度就敷衍过去了,我想我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接住学生的各种“招”。
把收集的天气现象分类的活动中,同学们对雨夹雪比较疑惑,我想是否可以先把分类的标准告诉学生。还有一个问题是天气发生在哪里?有同学回答全世界,同学们比较难想到大气层。我想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改成天气是在哪里产生的,形成的?还有问什么是天气时,有个女生回答是天上的气象,老师问了句什么气象,然后就请了另一位同学回答,我想这里是否可以引导一下同学,她的回答就是把天气这个词分解开来,那么天上可以引导成大气,气象可以引导出冷暖、阴晴、雨雪等。抽学生回答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在课堂上也是会请很多学生回答问题,可是想想是不是每一次回答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意义,我觉得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个环节是出示了天气预报图片,请一位同学上去指认,我觉得这个环节很好,我想可以把图片上加上城市名称然后说请一位小主持人来播报,可能同学更感兴趣,这个环节也更有意义。整个课程分组讨论非常多,然后每次基本也只请了一组分享,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在想是否需要这么多分组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当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天气是什么?小组交流。后来很多同学都想分享,可是时间不允许,我想是否可以把讨论直接改成提问请同学分享。还有你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设置讨论,还是直接请同学分享?胡老师课上给大家预习了这个单元的内容,然后问同学们有什么疑惑,我想是否可以把顺序换一下,先问疑惑,并且请同学们记录下来,然后再告诉同学们我们这一个单元会一一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同时,一个单元结束以后,可以对照着你们的问题看看有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如果没解决我们该怎么办?再引导同学查阅资料。我想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对新知识的渴望结束这堂课可能会更好。
接下来是魏老师的《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因为我也马上要上这节课,我觉得非常值得借鉴。魏老师的引入非常巧妙,同学们也非常感兴趣,采用的微课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也非常好,还有魏老师做到了及时评价,所以整堂课学生都很积极。两次画图并且请了同一位学生来展示,证明老师一直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对比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回想自己的课堂,可能平时准备没有这么充分,所以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刘老师分享了一句话:人的一辈子是靠一点点努力、试错、纠偏,然后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我觉得这句话想当精辟,我们只有暴露问题才能改正进步。感谢这次教研给了我们进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