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对生活赋予的意义,换句话说他觉得生活是什么,他对什么感兴趣,他为什么而活着,然后就可以顺其自然地了解他的人格。
当然如果你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很可能答不上来,而且大多数人一般只有在遇到重大挫折时才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要通过行为来了解他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通常人都避免不了社会、性别、生存(职业)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是怎么解决或是怎么回答来了解他理解的生活的意义。比如:某人朋友少、工作不够认真、异性人缘差、没有对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交朋友令他痛苦或是烦躁。那么他对生活的意义很可能就是要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所以在潜意识里封闭自我,减少付出。
一个人越自卑,就越渴望寻求优越感,通常会产生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自卑而去努力、去奋斗,积极地追求成果来克服自卑,另一种是因为自卑而逃避现实,用谎言来欺瞒事实,比如一个肥胖的人以“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来欺骗自己。
不管事物有多简单,我们在了解事物的时候一般都是以自己的立场作为立足点对其加以衡量。一般来说我们都会以自己赋予事物的现实意义来感受事物,我们感受到的东西也只是我们自己对事物赋予的意义,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可以说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自己对现实的理解。比如,我看到两块表,一块我知道他是什么表并且很喜欢,另一块我不喜欢,喜欢和不喜欢只是我赋予表的意义。
一个人越自卑,就越渴望寻求优越感,通常会产生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自卑而去努力、去奋斗,积极地追求成果来克服自卑,另一种是因为自卑而逃避现实,用谎言来欺瞒事实,比如一个肥胖的人以“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来欺骗自己。
当一个人自卑时他往往会寻求优越感来补偿情绪,例如: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身高自卑,在与人比身高时总是把身子挺得直直的,且只与没有自己高的人比。他从与不高的孩子比从而获得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自卑。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情绪的着手点,我们的情绪都是围绕着生活方式来的,如果不喜欢某种食物,即使吃了我们也不开心。生活方式也可以看做一个人的需求,即个人在生活中追求心理满足的行为。如果我们想改变某人的行为首先应该改变的是他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发生变化,他的心态和行为也会随着改变。而一个人的目标往往是围绕着他所认为能得到的优越感的事物。
要了解一个人就一定要了解他的童年,一个人在童年形成的生活模式往往在5岁时就形成,这是最初了解世界的行为,也是往后生活模式、情绪行为的基础。当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只看到他的某一个表情或行为时,看清其目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将其分解成多个动作。比如:打架,打架的动机分解为情绪激动,而引起情绪激动的可能只是对方的某一行为,所以打架动机是为了制止对方这一行为来缓解自己情绪,而引起这一个情绪激动的可能是某个远因所导致的心理应激反应。为了缓解自己情绪,而引起这一个情绪激动的可能是某个远因所导致的心理应激反应。
END
看事小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