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部分内容,摘自刘擎先生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在此致谢!
1
作为一位世界闻名的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从来没有在任何高等学府正式任教。
除了很多严肃的哲学论文和著作,他也花了很多精力写小说和戏剧,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获奖之后,基于个人理由与客观理由,他公开拒绝领奖。个人理由是他“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客观理由是,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抗中,应该在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进行,而无须机构参与。
由于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因此,许多伟大作家和诗人被拒之门外。一些好的作品无法获奖,而在本国成为禁书的作品却获得诺贝尔奖,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因而,萨特认为,诺贝尔奖并未鼓励人们为真正的自由而奋斗。
2
萨特的特立独行,还体现在他与波特娃的婚姻上。
萨特和波伏娃在上大学时相识,彼此志趣相投,很快陷入了恋情。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不必受到习俗制度的约束,于是签订了一个奇特的爱情契约,作为彼此的伴侣,但永不结婚。他们的爱情是开放的,不排除与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但彼此坦诚,不会隐瞒。而且这个契约的有效期只有两年,每过两年双方就要确认一次是否还继续这段伴侣关系。
这听上去非常不靠谱,对吧?但结果是,这个契约足足延续了51年,从萨特24岁直到75岁去世,两人真正做到了相伴一生。这51年中并不都是甜蜜浪漫的故事。萨特有过许多情人,有一次还差点和别人结婚。波伏娃也有过好几位情人,曾经写过一本小说献给其中一位,小说后来还获得了法国的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
实际上,在这段开放的关系中,两人都感受过猜疑和嫉妒的痛苦,但总有一种难以匹敌的力量让他们相守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是爱人,还是精神的挚友和事业的伴侣。这样一段不受约束的开放关系,以"自由"为基础,却更显示出萨特和波伏娃对自我选择(真正自由)的坚持。
3
1980年4月15日,萨特去世了。在巴黎,数万人走上街头为萨特送行。
这是在作家维克多·雨果逝世之后,法国出现的最隆重的送葬场面。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加入了送葬的队伍,但他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的,因为萨特说过,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
所以,在非官方名人中,萨特肯定要算非常特立独行的了。
换做电脑前的自己,得知获得诺奖,早就一蹦三尺高,屁颠屁颠去领了。至于习俗制度的约束,天长日久处于其中,似乎也早已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很显然,萨特特立独行的一生,很好诠释了真正的自由,其实与官方、主流以及习俗制度,没有太多关系。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