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彻彻底底的总结了英语的失败经验,在后面复习的过程中,发现我的重心果然稳了很多,会踏踏实实的朝着自己规划好的方向去复习,哪怕中间又有点错乱,开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时候,也能及时调整过来,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当前做的这件事,处在哪个节点,是因为什么,做好了这件事,后面能达到什么效果。所以我就比较能够坚定了,所以,现在复盘专业课,也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由于我之前在前段时间的备考中,也逐渐回顾了一些之前的问题所在,并且,我还在无意识的在重复这些问题,所以,我记录了一些点在备忘录里,现在准备写的时候,就一下能回想起来具体的了。
贪多,嚼不烂:这其实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因为自己平时上班,学习时间不多,而南开的知识范围又很广泛,考的范围比别的学校要多一倍,而我又对考上这个结果很在意,所以我就只想赶进度,并且由于第一年考试的时候,我一半卷子都没有答完,我认为是自己没有复习完的原因。
所以第二年就基本把所有的基础内容先过了一遍,虽然没有练题、没有背诵、没有模考,但是,专业课卷子答完了,成绩也过了国家线,第三次备考的时候,我就觉得,只要我比上一年复习的程度深一点,就没问题了。所以,我就把之前买的课程,没看的都看了一遍,尤其是一些非核心考试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心只想着赶进度,但是从来没有回头复习,回顾一下子自己听的课,复习的内容,该背的内容要背一背之类的。
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一是因为这反映出了我的学习习惯不好,听课没有预习、回顾、重温的习惯,二是因为,我对这些内容不重视。不重视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因为,之前看的自媒体,说南开这几年的真题回归基础了,基本不怎么考热点专题,尤其是一些高大上,看起来很深奥的专题,即使考热点,也是考一些很红很专的专题。
二是因为,我看另外一些博主说,如果这本参考书只考10分的话,就选择性略过,把重点放在核心书目上,所以我就没太注意。结果呢,南开的题量大,非核心书目的考题也占了40%,并且这非核心书目,也不是年年考,有时候考,有时候不考。所以,我在这些科目上,也掉以轻心了,抱着南开不会考的心态,在考场上死的很惨烈。
名词解释第一个,就是我之前上课听过,但是没有复习背诵的那个。简答题有一个也是老师讲过,但是以为不考,就略过的那个。名词解释还有一个很热门的,经常见,但就是以为南开不会考这么热门的,结果这个名词解释,多次从我手中溜走,我都没有学会。
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写到答题纸上,就完全不是那个意思了。
这又反映出了我学习不踏实的习惯,将工作中“不求甚解”的习惯带到了学习中,一直困在自己狭隘的认知中,认为考研就是他们说的那个样子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要求做到多么精准。尤其是之前南开不招应届毕业生,我就以为用工作时的经验加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就够了。
我又忽略了,往届毕业生多,就意味着,二战三战,甚至像我一样四战的人很多,他们提前就积累了我现在正在踩过的坑。
而我呢。虽然说问题在于过于相信自媒体,但本质上还是我妄想通过一种简便的方式,通过研究生考试。是我过于低估了考试的难度,又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备考的过程中,似乎看过了很多经验贴,就以为考试需要的只是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忽略了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每一年考试风向标的不同。
这两年,南开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考题的风格,相应的也会随着变化。但是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还沉浸在老旧的认知中,考研这种考试,变化的应该只有考试范围,其实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着考试。
考研不像高考,也不像我平时考的这种资格类考试,对于这一点,我应该有清晰的认知的,但是我没有,我好像一直都还用自己过去的认知去看待这个考试,这就导致了我在认知方向的失利。方向都错了,执行更好不到哪里去了。
所以,在开始做之前,要想的非常清楚,想的越具体,走弯路的可能性才会小,这也是为什么要如此复盘总结的原因吧。思考要慢,执行要快。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绝不仅仅这一个,但是要写完,要写很长很长时间了,为了能每天都推进这个事,所以我安排了,每天写一个番茄钟。
剩下的,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