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的到来,孩子们开始找同伴玩,孩子跟谁玩?玩了什么?让不少青少年的家长很忧心。看不上孩子的玩伴,说了又不听,咋办?要不要找孩子的玩伴家长去说说?
关于青少年的交友,确实让不少家长很苦恼,因为朋友对青少年的影响确实很大。
学习刻苦、成绩较好渴望考上大学的青少年通常会和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交朋友。而我们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交这样的朋友,孰不知,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青少年花在学业上的时间会影响他们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整天埋头读书的学生不会有太多整天只知道玩乐的朋友,因为这两种活动是相互冲突的。同样,一下课就想着要去哪里玩的学生也很难和整天待在家里学习的学生维持良好的朋友关系。一项扎心的研究发现,当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发生变化(不论变好还是变坏),他们的朋友圈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有两名过往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朋友成绩较好的那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朋友成绩差的那名学生更好。如果青少年的朋友们在学校的表现十分糟糕,他们自己的学业也会变得十分糟糕。朋友们的各项特征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其中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大。
所以,真相很残酷,不是孩子不愿意交什么样的朋友,而是他很难融入到那个圈子里去。
回顾我们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这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也特别显著。
就在我们家这种现象都很明显。
我带我的朋友们回家,家里人说这一看都可实诚。姐姐带的朋友,可能会被评论是“人精”,就是有智慧有心眼儿。青少年时期的性格真的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以家长重视孩子的交友问题也情有可原。姐姐和妹妹为人处事沉稳,又有智慧,又会说。她们的领导力在学生时代都体现出来,所以即便是走上工作之路,一开始是最低微的一线打工妹,也丝毫挡不住她们慢慢崭露头角的光芒。在我初入职场,如履薄冰的工作时,妹妹已经是管理十几个人的部门小主管了。姐姐和妹妹打小身边的友人身上也有这方面的特质。
而我的朋友很实诚的特质也很明显。即便多年之后身上还具备同样的特点。好多年前需要借钱,我跟一朋友说了想借钱的意愿。朋友说:“差多少?”一听这口气,我本来只想借2万的,张口说:“多多益善,你看,如果能借5万更好。”朋友说:“我给你凑7万吧……”后来我不知道从哪本书上看到要想失去朋友就向朋友借钱。我赶紧要还朋友钱,她却死活说先不要还她,紧着别人先还。一个非要还,一个非不让先还。朋友之间性格的一致性显而易见。
初一初二,我的成绩也就中等。我们排座位是按名次来的。二三四排黄金位置轮不上,坐到后面吵笔记呀总是会受些影响,我经常坐第一排正中间的位子。大约第一排的都是想学好,、绩又不拔尖的,但积极向上的心是一致的,所以即便成绩不拔尖的时候,周边学习氛围很好。
后来成绩越来越好,一直好到拔尖儿,同桌都没我成绩好。但是她们都不是那多事儿的人。记得毕业留言,有同学留言说,自己成绩差都不好意思坐到我跟前儿。
现在才明白,这就是无形中形成的圈子。
当然我交的朋友很多都跟我性格互补。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到我家找我玩,我不在家,她竟然跟我妈聊了半天。惹得我妈真夸:“你这个朋友能说会道……”
能说会道,也是资本。这个朋友后来一入某部,很快就升成某办的一把手。跟她的口才是分不开的。
加入小团体或对小团休的行为产生兴趣,是选择和社会化的结果。选择和社会化对许多态度和行为方面都有影响。比如患有忧郁症的青少年倾向于和同样患有忧郁症的人做朋友,当然,这反过来也会对他自己以及朋友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喜欢欺负人的青少年也喜欢与同样的人做朋友。
青少年和家长的关系好,家长可以参与到“管理”青少年的友谊,否则无能为力,甚至是父母越禁止青少年与他们不同意的人交往的时候,可能反过来会使青少年与那些人走得更近。青少年以此来表达对父母限制的蔑视以及对独立的渴望。
有一点儿,我们需要明白,一种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对另一种情况下的事情产生影响,所以不应该将家庭和同龄人环境分开看待。
所以,青少年交什么朋友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亲子关系的问题,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正在养育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成长日记:
1. 配得感变成自己的标配。你遇上个优秀的男人,是你值得拥有。你遇上的是渣男,那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男人。
2. 地里挖菜。
3. 很多专家都是“杂家”。比如白居易还是茶艺师,琵琶肯定也弹得好,不然写不出《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