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持续阅读并写读书笔记,6年多下来,不知不觉也写了20+万字了,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啊,时间的累积是可怕的。如何写读书笔记,我来说说我自己的方式吧,给你做个参考。
为啥要写读书笔记?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我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记录,还是为了帮助自己加深记忆?为啥这么说呢,若是为了记录,那么侧重的可能是纲要;如果是为了加深记忆,那么侧重理解和共鸣。目的不同,方式不同。
Part 1
哈,你会说:“为了记录,也同时是为了加深记忆啊。”
如果是为了记录,理顺逻辑就会有帮助。每一个本书都有自己的逻辑,有的很明显,直接在目录里;有的很不明显,显示在文字的脉络里。致用类的书(即知识性很强的书),一般纲要都很清晰,且一般都得直接在目录里,看的时候,先过一遍目录,心里大致有个数,然后再看正文。若是做笔记,也可以参照目录来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纸上画一遍,脑子里就会映进去的。
人的脑子是很神奇的,你给它时间和素材,它自己会自动做链接和转化的,它会自己把现在的知识和以往的知识自发的串联起来,再给到你新的灵感。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你在之上走一遍会更好的原因,因为它需要时间去反应,你要给它时间,也不用多,你画导图的时间就够了。
然后,在正文中的【你觉得】是重(要)点的内容写到思维导图上,一本书看完,你的导图也画完了,你再去看你画的导图,你会发现知识结构非常的清晰,而且你也非常的明了,这本书的骨架精要你也掌握的差不多。你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会有满足感,哈哈,有这种感觉真的太重要啦,这是动力的源泉啊。
这里2个小感受,拎出来说一下。
1、是把一整本书看完了以后在画导图呢,还是一边看一边画呢?
我的感受是,一遍看一遍画。为啥呢?一是,看完整本书后在画的话,有时候这本书你根本就看不完啊,就直接进入不到画的环节。二是,你看完整本书了,二个星期或一个月过去了,你忘了内容了呀——看的时候想法N多,一合上书什么都没了的情况是日常呀——再去做笔记的话,大概率是要把书在翻一遍,温习一下,找找感觉,(然后找感觉还得找半天),再写的动力和感悟,都大大的打折扣了,最后大多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一遍看一边画有什么好处呢?先根据目录以导图的形式画出粗框架,然后把纸夹在书里,看的时候,看到哪儿画到哪儿,想写啥写点啥,(注意,不是作业,只是自己看个书而已,不用规规矩矩的话,不知不觉的就要把内容给补充完整,不需要的哈,按自己随性画就好了),一本书看完了后,你的稿纸也画的差不多了,然后把稿纸誊一遍,顺便回顾下,出来的笔记也有模有样的,书中的内容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自己心情也是美美的,就很开心。
2、导图是手画还是用软件画?
建议手画,拿张A4纸,横放,直接画,画的好看难看不重要,反正又不给别人看,特别要注意,画导图的目的是为了理顺逻辑,帮助理解,不是为了笔记而笔记的,所以不要去care导图画的怎样。如果需要画的好看,最后誊的时候,你给画差不多一点就行了。誊的时候可以用导图软件,一是容易改,二是方便保存。
以上读书笔记的方式适合致用类书,概要、逻辑大部分直接长在目录里的那种。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效演讲》、各类教科书(特别是考试类书籍)等;
(如何画思维导图,另外开篇说,此处不做展开,以免干扰主题。)
Part 2
那么,不是致用类的书怎么做读书笔记的呢?我看你日常分享基本都是文字类型的啊,比如你最近看的《被讨厌的勇气》,这类书咋整呢?
我个人读书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加深理解,所以我写的更多的是“阅读感受”,内容上会侧重我理解以后的“感受”和“感悟”,以及“应用”(会想——那要是这样的话该怎么“应用”呢)。
这个时候,跟上面“记录”的方式完全不同了。比如“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的【感受】就会是我读书笔记的内容了,我的感受是帮助我去理解这句话的,一旦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了,理解自然就加深了,因为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也就是加工了)。那么既然是自己的思考(加工),必然是主观的,是个人观点,这个时候,要点就来了——对自己诚实!
是的,对自己诚实。
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不好意思就这些写下来。有些时候,即使只是写给自己看看,也不好意思写下来,自己也觉得很差异,但是就是写不下来,过不了自己这道关。这个时候咋整?肯定不能逼死自己啊。可以写半句,把自己能接受的那半句写下来,自己不能接受的半句,就放在心里,不用写下来。
那,句子不是不完整了么?对啊,是不完整啊。那又有啥关系呢?回想下,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啊。那么,加深的理解和感悟的目的实现了么?实现了啊,那就好了呀。读书笔记是为了自己而写的,不是为了别人而写的,所以,只要自己知道就好了,半句不半句的无所谓的。
关于对自己诚实,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敢对自己诚实,不敢面对自己。这个情况其实很常见的,特别在读心灵类书籍的时候,总觉得心灵类的书籍很有用,很想学习,但是,一旦深入,时常会发现“这个世界咋怎么难面对呢”,“人心怎么这么凉薄呢”...,如果止步了,思考也就止步了,不能诚实的面对,自然也就没啥深刻的思想了。这一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接受的时间可能也会不短,个体差异性大,这里就不展开了。共性,就是要对自己诚实。
可以写读书笔记,写完以后可以把纸片碎掉,为自己而写,写过了就好了,自己体悟过了就好了,文字不一定都需要留下来。有时候碎掉会更好。而写过,跟没写过,是完全不一样的深度。
Part 3
如何加深理解?按自己的理解到的逻辑顺一遍。
重新顺一遍,是不是把书中内容复述一遍的意思?是也不是。
说是呢,因为基础材料就是这些,说不是呢,因为是【按自己理解之后】的逻辑复述的,也就是说经过了自己(个人主观化了)的加工了的——通常是结合以往的或其关联认知相融合后的产出(就像是对2个原材料进行了二合一的加工,即出了个2.0版)。
比如,我在理解商帮的时候,是在施展的《地缘政治》和《枢纽》的认知上,对商帮的缘起和缘灭结合了地缘政治的认知,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的,跟原文的意思不完全一致。本身,我写的是自己的阅读感悟,不是对原文内容的照本宣科,带有主观性是必然的,在我看来这也是自己写读书笔记的意义。毕竟,书是读给自己的,主要职能就是对自己负责。并不附加其他,所以不必要的负担完全不需要有。
一般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按自己的理解到逻辑把内容复述一遍,基本上对该书的内容会有很感觉了。与别人讨论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有自己的观点和深度,跟对方的观点一碰撞,很容易相谈甚欢。
Part 4
写了那么多读书笔记,你有啥感受没?有的,奇妙的自发链接。
有的。写笔记,加深印象的同时,时常脑子里自发的会有知识点之间的彼此链接,它自己会自发的产生链接,就跟触突跟触突自己碰了一下,信息就开始交互+融合反应了一样。真是奇妙的链接啊。
这个感受,是越写越有的,写的越多,不自觉的挖的越深,挖的越深,自然底层的东西越容易链接,本身道理说到底都是通的,这个感受会非常的明显。人类的大脑就是这么的神奇,很幸运有没有。
我常常不相信“读书读傻了”这件事,我觉得这件事匪夷所思,不太可能发生。一个读书多的人,TA必然不可能只看一个人的书,但凡TA看不同人的书,那就会接收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之间有矛盾那是必然的,TA不想分裂要自洽就得思考,一思考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出来,一个时不时思考的人怎么傻的掉嘛。
就拿古代儒生来说,即便只看孔孟学说,那孔和孟的区别也是大了去了的,更不用说,后面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加工演化了。这些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必然出现各种矛盾又冲突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很可能的情况是,这个人跟别人不一样了,成了“少数人”了,于是“多数人”就说TA傻了,大概是因为TA在那个不曾变化的小环境里成了“异类”了吧。然后故事小说戏剧等再一加工,一个书呆子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来。
不是人家傻掉了,是人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有多样性的视角,本身就是人生幸事啊。一个圆有360度呢,这就360个方向了,就只使用其中一种角度,也不是不行,知道还有359种角度就行。不要限制了自己。
Part 5
没时间怎么办?
写点东西特别的费时间,不管你写什么。明明脑子里很清楚,真到写下来,还有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对这个问题,写了删 删了写 都是常态。看书半小时,写个感想 时间飞逝,还没写几个字呢,40分钟没了,在多写几个字,一个小时没了。写比看可费劲多了。
为啥写比看费劲这么多呢?看,你就看看,过不过脑子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感觉过了,就算是过了。而写呢,不仅要看书,还得把书看懂了,看懂了之后还得嚼几下,那是不得不真的过一下脑子,光路过是不行的。不仅得认真的过脑子,还得让脑子干转化的动作,因为你得写出来啊,就很费劲。所以,常常不想写。
费时间,也是个客观存在。
我自己觉得,没时间,不写也OK的。读书笔记不是日常阅读的必要事项,是想写的人写一写,不想写的人不写也完全没所谓的,有时间看书本身就很好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能写点就写点,自己觉得有收获就好了,万变不离其宗——看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学有所得,但凡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就是很好了。不写也完全OK的,给自己加压大可不必的。人呐~,开心最重要。
个人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有同感的,或不同感的,评论区里聊一聊,大家碰撞一下,思想的碰撞、交互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