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尺,如何对待我们的时间?
像孩子一样郑重的对待时间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孩子怎么会郑重了,事实上,和经常孩子相处的可以认识到,孩子喜欢问问题,他们经常会问一些,类似这样的问题 恐龙也要上学吗? 火车有没有后视镜? 一脸严肃,镇静。 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说要像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不同的人对待,对待时间的态度
划分为五种视角
消极过去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
享乐主义
积极未来视角
宿命观
这三种视角各有缺陷,建议我们选择
三多一少 平衡时间观
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 extended now ),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这种既不疏离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为什么是五年,三年太短,八年十年变数太大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对高中生来说,一个五年可能会,可以出国,谈一场恋爱,对职场人士,可以完成一个跳槽。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也意味着你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近期未来与与远期未来的思维差异
“远”和“近”本就是相对的概念,未来的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可以说是近期未来,未来的几年则是远期未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也就是说,存在两种未来视角
远期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收益值
收益半衰期
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经典作品是指具有超长半衰期长的作品,。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随后他又写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简单地说,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为什么经典作品会有如此魅力呢?按照我的理解,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见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林迪效应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