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随着一声炮响,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扣开了大清的国门。
每每回顾这段历史,愤怒和屈辱涌上心头。
相比于列强的蛮横,大家更痛恨大清的腐朽,真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当时主流的价值观把战败的原因归咎于:奸臣误国,剿夷不利。
甚至有不少爱国志士认为,如果启用林则徐等肱股之臣,我们是可以赢的。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尽管大家对战争的结果有着诸多的不服气和种种的假设,但战争说到底是两支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
所以如果想客观地预测战争的结局,就需要结合交战双方的军事力量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就是武器装备。
武器对比
武器方面,一句话概括就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先看士兵们最直接使用的兵器——枪和炮。
清军使用的枪炮其原型可以追溯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比英军落后了整整二百余年。
工艺的落后使得清军枪炮的射程、射速和打击范围等重要数据都远逊于英军,而且大部分火器居然连瞄准器具都没有,士兵们主要靠经验来瞄准。
而且清军的枪炮不仅数量少的可怜,质量也远差于英军,紧急赶制出来了一批火器质量更是低劣。
再看双方的舰船。
清军的舰船数量倒是不少,和英军旗鼓相当,约有数百艘。
但问题是,船太小,炮太弱。
清军最大的战船,其吨位上不如英军最小的,火炮数量上也是如此。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清军水师在鸦片战争期间根本不敢以出海迎战,只能被动的在陆地进行防守。
而这就导致了清军的兵力不足。
兵力对比
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我大清雄兵百万,怎么会兵力不足?
的确,从数量上,清军有正规军八十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支常备军。
可问题是,这八十万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
由于舰船的落后,清军水师不敢主动出击,这就使得清军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什么时候打,在哪里打,想不想打,全部都由对方说了算。
再加上清军复杂的调动制度和低效的运输方式(主要靠两条腿),清军也很难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迎敌。
因此,据统计,整个鸦片战争中较大规模的战役中,绝大部分时候,是英方占了兵力上的优势。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人。
人的对比
虽然武器和兵力是决定军事力量强弱的两个重要因素,但如果就此便能判断战争的胜负,那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了。
其决定性因素,是人。
先看士兵。
清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招募而来。正所谓,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
大家来当兵,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吃饭而已,犯不着玩命。
而英军那边,是来发财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因此,作战动力方面,清军望尘莫及。
再看将官。
清军将官的来源,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行伍出身的勇士,这种将官弓马娴熟,作战勇猛,如关天培。
一种是科举出身的文人,重八股,如琦善等人。大清虽然也有武举,但在重文轻武的大清,那不是正途。
这就导致筛选出来的将官最多不过是一名优秀的士兵,而不是领兵作战的将领。
而到了晚清,整个军队到处都充斥着腐败和黑暗,虽然也有部分官兵英勇奋战,但只是极少数。
简而言之,大清的军队已经烂透了。
综上所述,大清在武器、兵力和士官全方面都被英军碾压,可以说几乎无胜算。
不管是换林则徐还是左宗棠,结局应该都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场战争是一场必败的战争,那么暂时选择回避这场战争是否也不是那么不合理?
那么琦善等人的妥协,是不是也算一种明智的策略。
如果妥协等于投降等于卖国,那么我党在抗战时期的游击战又作何解释?
所以妥协并不代表投降,只是一种隐忍。
类似勾践的卧薪尝胆,韩信的胯下之辱,王者荣耀中的“经济落后,先发育”。
苏轼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也就是说,只有匹夫才不计后果,逞一时之勇。
而真正的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面对敌人的挑衅,面对无故的指责,仍然可以宠辱不惊。
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勇者,也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