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佛学的书,总是说无常。这是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有时候我和自己对话,也觉得我理解无常啊,我们又不追求长生不老。可是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感到苦。今天想来,其实我们并没有直接追求恒常,从科学角度也知道世界在不断变化。但在人生中,我们总是追求“好”的那一面,比如孩子的好、爱人的好、家庭的好、有钱有房的生活,而对“不好”的一面避之不及。我们想要平安顺遂、幸福安康、一路顺风,想要的只是自己想要的。我们不说自己追求恒常,但实际上却希望“好的一切”能长久存在,对“不好”的部分充满抗拒。
这看起来和“恒常”“无常”无关,但世界的运行本身就是不定向的。就像生物进化中的基因突变,没有方向性,只有适者生存。钱财、名利、健康、孩子的未来,这些事情怎么可能都如你所愿地运转?它们本就不确定。而我们偏偏只想要其中确定的、好的一面,其实这就是对无常的不接受。如果真正接受了无常,也就能接受各种不确定的结果,不会执着。换句话说,我们内心深处还是相信恒常,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这其实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但现实恰恰相反:这些结果往往不可控,即使再努力,也可能事与愿违,所以很多人最终都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那么执着地追求这些东西?不论是否能如愿,依旧不断努力?因为基因的设定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幸福,而是为了让DNA继续繁衍。基因会驱动你去追求金钱、地位、资源,这些都是有利于繁衍的,即使这个过程并不幸福。它不会考虑你的感受,它的动力机制是繁衍,不是幸福。所以认真想想,如果没有觉醒力,我们做的大多数事其实都不是为了幸福,而是在跟随基因的本能往前冲。否则,为何那么多人明明已经被加班压得精疲力竭,却依然停不下来?这显然和幸福背道而驰。
所以,若真想过得幸福,就要让“心”与“本能”保持一点距离,不被它牵着走。我们依然可以去追求,但不要让“心”执着于这些追求上。不是说要彻底放弃欲望,而是要保持一点清醒和节制。完全放下本能,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但可以通过禅修或觉察训练,慢慢建立那种心与境之间的空间。当你被情绪裹挟、被欲望拉扯到太远的地方,能有所察觉,能回到当下,体验一份平和与宁静,那就是一种幸福。
慢慢的,好像能更清晰地看到“人”和“佛学”之间的关系。我们无法彻底克服本能,也很难消除它,但仍然可以活得很好、工作得好。关键是别被本性拖得太远,远离了幸福。这时候就可以依靠佛学的智慧。佛学博大精深,境界无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好好理解“无常、苦、无我”这些核心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抽时间做些禅修、静坐,训练一点觉察力,我觉得那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