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生都在看《当下的力量》这本书,
前几天读到一篇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对于当下的力量的解读
什么是当下的力量?
张一鸣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在生活中,不算特别有规律,也不算特别有纪律性,经常看手机,听音乐、看头条、刷抖音西瓜,跟外界传说的不大一样。有时候晚上计划做一个工作,但后来被西瓜上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了,看了很久。睡前又有点懊恼,诶,我要做的事情没有做,然后报复性地工作一会儿,但又导致晚睡(我真心觉得睡眠很重要),第二天重要会议上精神很不好。其实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是赶紧去休息。我现在虽然还经常没计划,但是至少发现太迟了,不懊恼,马上去睡了。”
张一鸣谈到,所有的消极心理都是对当下的否定,不安、焦虑、紧张、压力、忧虑——一切的恐惧都因过于关注未来;愧疚、遗憾、怨恨、委屈、悲伤、苦涩——一切的不宽恕都因过分关注过去。
早上先生也和我提起类似的感悟,一想到家庭育儿养老,也会莫名地感到压力、不安、焦虑,好在每天都在读这本书,把他拉回了当下。于是就出门去做事了。
我今年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关于录音20本书,持续,从每天10页开始,养成这个微习惯。今天读的是稻盛和夫的《活法》,10页大约就是10-15分钟的样子,然而仅仅是这样,我虽然在读,心理却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思维十分的活跃,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于是就正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我在想我哪里有资格去“取笑”我儿子呢?
明明我自己都没能做好。
老公和我说了一个文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在几年前听樊登也讲过类似的
有一个禅师开悟了,徒弟问他:大师你开悟之前是什么状态,开悟之后什么状态?
大师说我开悟前砍柴担水,开悟后砍柴担水,小和尚一听心想这算什么开悟?
大师说,我开悟前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砍柴,开悟以后,我砍柴的时候想着砍柴,担水的时候想着担水。
这就是“临在当下”的状态,就是临在于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No Mind”,也就是“无念”的状态。
显然我离“临在当下”的状态还很有距离。可是我的自我觉察能力在提升,我的思维方式在改变。正如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其中思维方式最为重要,正向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必定是成功、幸福和喜悦,而负向的思维方式则会带我们走向黑暗。
热情同样重要,抱有持续的对待一件事物的热情和专注,即使能力差一些,最好相乘以,分数也不会太低。
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就是这样,认定了一件事情,一直坚持下去最后走完全程而且还超越了兔子。
临在当下很难吗?
没有活在当下有没有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我保护方式呢?
我们成年人很多时候其实都活在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的不安或憧憬中。然后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来麻痹自己。
陪伴孩子的时候真的有关注吗?还是看上去在陪玩,其实心思早已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回来,多像孩子学习,活在当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