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创伤在现实层面会带给人两种成长,一是可以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可能会把人生推向新的阶段。
2.创伤会带给人三方面的能力增长,分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面对问题的底气。
3.尽管创伤确实有可能带来成长,这也绝不是我们美化创伤的理由。作为旁观者,更好的做法是给予当事人陪伴,理解创伤带来的伤痛,而不是太快地强调成长。
前面我们一直在讲创伤后应激障碍,如何重述、怎么治疗,这些内容都自带一个前提,就是创伤是一个破坏性的东西,带来的只有伤害。
我们能追求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从伤害中痊愈。但是有没有可能,创伤也会让人产生某些积极的变化呢?这节课我要介绍的,就是一个在创伤研究领域比较新的概念,叫做创伤后成长。
塔勒布的《反脆弱》里讲到,经历过骨折的人,骨折的部位重新愈合以后,会变得更加粗壮,就像中国人说的因祸得福,心理创伤也存在这种反脆弱性。也就是说,经历了创伤的人除了自认倒霉之外,也可以用一种更积极的心态,争取从坏事当中挖掘对自身成长有利的一面。
听起来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这个说法是有理论依据的。从 21 世纪以来,研究者通过大量的调研证实了,长期看来,大约 53%的创伤经历者都会出现创伤后成长,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只有 30%,这说明创伤后成长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创伤后的成长,是怎么发生的。
三种能力提升
创伤后成长可以从好几个角度看待。先从现实的角度讲,创伤增长了一个人的能力。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不近人情,但它确实是事实。创伤是一种苦难,经历苦难虽然不幸,但也会让一个人快速成熟。研究者把创伤带来的能力增长分成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看,创伤带来的烂摊子,总得有人收拾吧。处理创伤的过程,很可能就是要被迫跟医院、救援、司法系统打交道。对于这些新的经验,我们经常会调侃:“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但这些可不是没用的知识,它们往往在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可太有用了!想象一下,那些在事故中受过伤的人,他们会主动学习更多急救相关的知识,知道怎么包扎,怎么止血,怎样用安全的姿势等待救援。他们从创伤中获得了更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夸一个人懂得多的时候,会说这个人“有阅历”。就是因为他经历过的事情多,什么问题都处理过。
除了在危机时刻发挥作用,这些痛苦的经验还可以用在当事人的职业或者生活中,成为一种意外的资源。举个例子,如果他是一个作家、编剧,他就可以用一种更加真实、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普通人并不熟悉的突发变故,传递出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有一些做心理咨询师的同行,就是曾经有过创伤经历,从而下定决心从事这个行业。他们懂得创伤的痛苦,能够更好地共情来访者,提供一种“自己人对自己人”的感同身受的支持。这都是创伤带来的能力增长。
第二种增长的能力,叫人际关系能力。创伤会让当事人跟世界产生更紧密的联结。你可能会疑惑:不对啊,前面不是刚讲过,创伤之后会出现回避症状吗?没错,回避是一种应激反应,但是当他们从应激反应中走出来后,就会意识到,外界不光有危险,同时也有帮助。尤其遇到大事的时候,这种联结的感受会更加凸显。
举个例子,过去几年的疫情中,你可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这种感人事迹:一个小区在封控的时候,陌生的邻里之间就会相互伸出援手,提供物资,彼此照应。平时我们住在城市里,已经习惯了每个人回到家就关上门,甚至住了好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但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人们的关系就会变近。
创伤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它让我们看到,我们有多么需要他人的支持,也促使我们打开自己,去接收来自外界的善意。
第三种能力上的提升,就是面对问题的底气。成功地应对过一次问题,就让人们不再把问题看做是一种“不可接受”的绝境。别误会,这并不是说对问题失去了敬畏之心,但我们的心态可以变得从容一些,“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因为最坏的情况你已经经历过了。
那么这种底气可以带来什么变化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改变了我们做事的逻辑。我用一个来访者的经历举例子:她曾经最恐惧的是离婚。因为这份恐惧,她在第一段婚姻中总是主动妥协,伏低做小,忍气吞声。但是这种状态下的婚姻一点也不幸福,最后仍然结束了。对她来讲,离婚是一个创伤,她为此而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她从痛苦中走出来之后,在后面的亲密关系中反而变得更自如了,因为她可以不再把“不离开”当做唯一的逻辑。虽然还是不想分离,但她知道,就算离开了我也可以挺过来,因为已经挺过来了一次。这种底气会让一个人更自信,不再把幸福建立在“不出问题”的前提上,同时也变得更灵活,在决策时不再把“不出问题”当做绝对前提,从而解除了很多无形的限制。
人生新阶段
我们刚才讲了创伤带来的三种能力提升。你可能会说,这些能力提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就是创伤没那么严重,还有恢复的可能性。但是事实上,很多创伤会带给人不可逆的打击,比如失去挚爱亲朋、截肢、毁容,这些伤害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复原了。这种情况下,人还有可能成长吗?是的,研究者发现,尽管这些不可逆的损失非常惨痛,人们仍然会有成长。
这种成长叫:他们的人生被灾难推向了新的阶段。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 2008 年的四川地震中,一位叫廖智的舞蹈老师失去了 10 个月大的女儿,自己也因为双腿受伤,必须截肢。想象一下,失去双腿对舞蹈老师意味着什么?但廖智仍然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会了使用义肢。在义肢的帮助下,她继续从事舞蹈演出,还登上了春晚舞台。当她转向公益事业后,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一起经营一家截肢者康复工作室。她从一个普通的舞蹈老师,变成了无数人的励志偶像。
你看,残酷的创伤在她这里好像变成了命运的某种“推动力”。之前的课程讲到生命周期时提到过,人生的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时,往往要经过一段危机,先打破演化停滞的状态,再产生新的变化。但是内生的危机有时要经过长时间的纠结,迟迟不能发生。
这时候,猝不及防的飞来横祸就会扮演“推一把”的角色。就像我们听说过的很多“一夜白头”的故事:某个人经历了重大变故,迅速地脱胎换骨。有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生理上已经成年了,心理上还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往往是经历了生老病死的大事,他们才突然意识到,轮到我来照顾我的父母了。创伤就成了他们长大的契机。
好,这是创伤在现实层面带给人的两种成长,一是可以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可能会把人生推向新的阶段。
精神层面的成长
除了这些现实层面的改变,成长也可能发生在精神和意义层面,有一些文献里把它叫做灵性层面的成长。听上去有点“玄”,说白了,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有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产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会重新思考“生命是为了什么”。
创伤像是一个从外部敲响的警钟,提醒我们生命无常。在创伤发生之前,我们往往是在一种平稳的,可预期的生活中日复一日,而不太会思考真正重要的事。反正一件事今年不做,也可以放到明年;明年不做,还可以拖到后年。时间有的是。而创伤以一种从天而降的方式打破了这个错觉,我们先是惊恐,然后意识到了生命的有限性:每分每秒我们在享受的生命,都是一种幸运而不是一种必然。想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去做。
所以,经历过创伤的人,有的会变得洒脱。因为经历了幻灭,发现过去看重的身外之物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有人会变得更虔诚和感恩,对于过去认为平常的事物有了更深的体悟。创伤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从惯性中解放自己,去关注更重要的事。
不要美化创伤
说了这么多创伤的积极意义,你是不是对创伤没有那么恐惧了?但是我有一个提醒:尽管创伤确实有可能带来成长,但这绝不是我们美化创伤的理由。假如我对一个遭遇创伤的人说:“创伤不一定是坏事,它会让你成长。”这句话对他很可能是一种冒犯。因为他在创伤中首先承受的是痛苦,这份痛苦并没有被承认。
把苦难从另一个角度看成一种财富,作为当事人,这样想没问题;作为旁观者,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它是为了避免让自己代入太多而痛苦。但是这种想法制造了一种割裂:看上去在关注成长和希望,实际上是跟受害者的痛苦保持距离,对他的感受视而不见。作为旁观者,更好的做法是给予当事人陪伴,理解创伤带来的伤痛,而不是太快地强调成长。
今天我给你介绍了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希望能让你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看待创伤。无论创伤能不能带来成长,没有人喜欢受伤。但假如伤害已经降临,希望这节课的知识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五年或者十年之后,你发现创伤给你的人生带来了某种好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可以在留言区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对成长的想象是什么?
关于创伤,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从下周开始,我们来讨论人格层面的异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