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影响力,在行动轨迹中生长

在基层政法工作的一线,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群众对政法干部的信任、对法治的认同,从来不是靠语言的声势赢得,而是在一次次俯身倾听、一回回公正办案、一场场雪中送炭的行动轨迹里,慢慢沉淀、悄悄生长。作为基层政法干部,我们的影响力,藏在每一个解决问题的细节里,刻在每一段守护平安的足迹中。

用“多跑几趟”的行动,消解“剑拔弩张”的对立。基层是矛盾纠纷的“发源地”,邻里因宅基地争得面红耳赤、商户因经营纠纷僵持不下、家庭因赡养问题心生隔阂,这些看似琐碎的矛盾,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升级为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此时,语言的安抚虽能暂时缓和情绪,但真正的影响力,来自“多跑几趟”的坚持与“换位思考”的行动,通过跑现场摸清实情,跑农户倾听诉求,跑部门协调资源,用实实在在的步骤,把“对立面”变成“合作者”,这种影响力,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用“贴近生活”的行动,替代“照本宣科”的宣讲。“普法”是基层政法干部的重要职责,但过去“摆个摊子、发本手册、念段法条”的宣讲方式,往往效果甚微——群众听着枯燥,转身就忘了,甚至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真正的法治影响力,不是靠“大声念法条”的声势,而是靠“把法律融进生活”的行动,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里,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通过深入人民群众当中,通过模拟场景、典型案例、节目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治知识“活”起来,这种“让法律落地”的影响力,比“照本宣科”的宣讲会更深入人心。

用“长久陪伴”的行动,温暖“需要被照亮”的群体。基层政法工作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他们或是因一时糊涂犯了错,或是因疾病陷入困境,很容易被社会边缘化,若无人关注,可能再次走上歧途。对他们的帮扶,语言的鼓励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影响力,来自“不放弃、不撒手”的长久行动,用陪伴驱散他们的孤独,用支持帮他们重拾信心。通过“我陪你一起面对”的行动,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给他们机会证明自己,让他们感受到“有人在乎、有人相信”,这种影响力,能点亮他们前行的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基层政法干部的影响力,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它没有豪言壮语的铺垫,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却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藏在矛盾化解时“多跑的那几趟路”里,藏在法治普及中“贴近生活的小设计”里,藏在特殊帮扶中“长久的陪伴”里。作为基层政法干部,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只需要走好每一步行动的路:办每一起案件都公正无私,解每一个纠纷都尽心尽力,帮每一个需要的人都不遗余力。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影响力,从来不在语言的声势里,而在行动的轨迹中——每一段扎实的行动,都会成为群众心中对“法治”“公正”“温暖”的具象认知,而这,正是基层政法工作最珍贵的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