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讨论童年焦虑的9种常见表现,以及相关的游戏战略。
9种常见的童年焦虑是:依恋与分离、社交焦虑、床下的怪物、生活中的危险、创伤性恐惧、刻板、过度取悦别人、生与死、烦恼汤。
依恋与分离
“内化的安全感”,可以带给孩子温暖、安全和平静的感受,并帮助他度过各种困境。它的产生是我们无数次满足孩子的需求、抚慰他的情绪、让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结果。
适当的依恋与分离焦虑,是大脑安全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普通孩子感到紧张时,只要多给他一些关爱和耐心,就可以帮助他度过紧张时刻。“蒙猫猫”、“捉迷藏”、“你好,再见”的游戏都能够帮助孩子适应分离。
假如你担心分离会伤害孩子,那么最好反省一下你自己对分离的感受。机灵的孩子或许早就察觉到你的痛苦,因此想通过紧张依偎在你身边的方式来保护你。(不是孩子离不开大人,是大人舍不得放手孩子。)
“把妈妈撞出门”游戏,身体接触可以缓解分离时的紧张,让孩子不再缠住妈妈不放。
“就不让你走”游戏,充分满足了孩子的联结需求之后,他就自然会在联结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
“最特别的鞋子”游戏,当孩子抱住你的脚不放,不妨假装自己穿了一只世界上最特别的鞋,让人简直寸步难行。可以一边笑着一边说:哎呦,这只鞋好特别呀,又大又沉!而且就只有一只!哎呦!我一步都走不出去了!我要喊救命啦!
父母过度的“救援”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性依赖”。孩子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安慰”,而非“行动上的救援”。
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可以彻底独立,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引导他。每一次轻推他走向独立的时候,都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拥抱他安慰他,满足他对安全感的需求。
社交焦虑
核心,往往是惧怕被批评、被忽视、被排斥或被嘲讽。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他,与他共情。首先就是接纳他的现状,其次轻轻推着他前进,尽管前进途中有时会让他觉得不舒服。记住:既要“轻”又要“推”,两者缺一不可。
利用手偶或者毛绒玩具,玩“角色置换”游戏,游戏的目的是通过笑声来减轻他的社交压力。
床下的怪物
当我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紧张的时候,我们最好先做出这样的假设:这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
“打闹游戏”,不仅可以缓解焦虑,同样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十分钟的“掰手腕”或者“枕头大战”不仅能让孩子信心倍增,还能让你们重新树立紧密的亲子联结。这些都是孩子克服恐惧所必需的力量源泉。
生活中的危险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自己的恐惧。如果我们自己处在焦虑之中,当然也就无法安慰孩子。
韦斯特第一个建议是,“抓住直觉”。孩子必须有能力捕捉到内心深处的本能危险意识和安全意识,这样才会依靠本能直觉来避免伤害。第二建议是“有意试验”,第三个建议是“再糟糕的事情也可以告诉别人”。
无论童年焦虑表现得如何不同,所有的童年焦虑都存在共通之处:童年焦虑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身体、行为、情绪、思考方式和人际关系。所有焦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安慰、接纳和共情。所有孩子都需要一定时间来放松、游戏,并面对自己的恐惧。在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挑战焦虑性思维的过程中,父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