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迷上听书,听了部分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听了部分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在前几日,看过一篇报道,说中国人几乎不读书,对比周边各国,少得可怜。可我看到,中国听书的人不少,我还推荐爸妈没事的时候听一听。其次,看小说的俯拾皆是,小说一般为网络小说。所以,不能说中国人极少读书。
说中国人不读书的话,我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读书是存在两极分化,一部分为看得少的出版书籍,一部分是大众话的网络书籍。一般少读书指的是前者。我每年也看个一二十本书,但要说国内的作品,那是极少的。原因有二,一是国内出版的书少或者不大出名,二是题材大多让人提不起兴趣。出名的作家我听到的真的很少,即使去搜,也大多不感兴趣。拿王小波先生来说,其死后方为大众所知。遗憾的是,我也是去年才在微信读书平台知道其人,距先生去世已经21年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也是获奖后为我所知。也读过台湾李敖与柏杨先生的书,我读书有点挑剔。网络小说我读较多,总结来说,比较舒服,一直没戒掉。网络小说满足了各种幻想,虽文笔较差,亦不乏精品。一部优秀的作品,几千万的阅读量。我相信,后世说不得把它当作今天的《三国演义》之类的。总而言之,中国人不存在不读书的状况。
如果非要拿出版书说事,那我只能说吹毛求疵。中国人的读书习惯确实有问题,但并不是不喜欢读书。初高中时,我们《平凡的世界》看过,《红楼梦》、《悲惨世界》也看得,尽管大多数只是看个热闹,哲学类与科学类的也看得。这说明,青少年时期对读书还是充满兴趣的。那时期,看的书也不多,但比现在每年要多。原因有二,第一,课业比较繁重;第二,缺少书。课业就不说了,多数人都深有体会,教辅书比你看过书多得多。说说缺书吧。很难想象中国缺书,古代留下的典籍很多,但确实是缺书。其一,书还比较贵,正版一般十几块起步,我记得一本《绞刑架下的报告》,寥寥十几页,也卖到将近十块,这还是我高中时期看到的。平时买书,镇上倒是有三家卖书(可以说是两家)的,以教辅书为主,一般价格在10块左右,我每周的生活费在20元。如果买本书,这一周就不知道如何过了,问题是我还挑食,因而做过酸梅干配馒头的事。因而,早期都是借书,去我大表哥家去借,但也很少。记得某年寒假,我爸给了一百块钱,我打着买教辅书的旗号,全买了闲书,没有一分挪作它用。当然,也幸亏我阿妈不大识字,不然屁股开花。其二是,没有图书馆。或者是有,但从未开放过。小学时期,因图书室被盗,我险遭诬陷。或许出于课业的考虑,基本是有也没开放。其内藏书我到知道,后来因某位小兄弟,也见到过几本。总而言之,缺书。即使有暑假空闲,一部分拿来做作业,其他都是疯玩。记得那时看书时,手不释卷,边吃边看,但不会吃到墨汁。家里极少用。综述,中国人很少读出版书的病根是在青少年时期落下的。现在,家长到不在乎买书那一点投资了。
再谈今日之现状,书店很少。我也去过几处图书馆,都人满为患,已备考的居多。再加上人懒,其实去的也极少。网购吧,书不便宜,不如在网上找资源。因而在网上看的比较多。不过,网络平台存在统计困难,就缺了一大块。说起平均,又把14亿的人数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