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相信很多人都这样觉得,认为目前的自卑与懦弱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我接下来要说的可能会颠覆你以前的认知。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他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人为赋予了原生家庭以自卑和懦弱的意义,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改变自己之前所赋予的意义,这就要用到一个词:课题分离。
你要明白一件事,父母对你产生的影响那是父母的课题,你受到影响是否要变得自卑与懦弱那是你的课题,不要让别人的课题影响到你的课题,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因为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自卑二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卑感,二是自卑情结。
如果是自卑感,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换句话说,自卑感又可以叫做“追求优越性”,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人都会树立某些目标或是理想并为之奋斗,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状态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如果你认为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好害得我自卑而导致我交不到朋友,无法敞开心扉,无法获得成功,等等,那这就是自卑情结了。
这样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我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不自卑”,那我也能交到朋友,敞开心扉,获得成功。
这就是一种病态了。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
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
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