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悖论式干预就是咨询师会把当事人想改变的“问题”,变成一种反向的要求。不但不要他改变,还要他刻意坚持,甚至加剧问题,身边的人也要齐心协力地配合。
2,悖论干预最核心的态度就是:承认你对问题的掌控力。
上一周我们讲了短程心理治疗,你知道,改变不一定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反而需要注意慢性化的风险。今天,我介绍一种在短程心理治疗中常用的改变策略,叫做悖论式干预。
什么叫悖论式干预?就是咨询师会把当事人想改变的“问题”,变成一种反向的要求。不但不要他改变,还要他刻意坚持,甚至加剧问题,身边的人也要齐心协力地配合。你有没有感觉这是一种匪夷所思的改变方法?
我要告诉你,虽然匪夷所思,但这种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症”会起到神奇的效果。这节课,我就向你介绍它的原理。听完之后,也许在生活中,你也尝试可以用类似的思路,去解决那些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悖论干预的案例
首先,我用一个案例,详细拆解一下悖论干预是怎么做的。这是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一个小学生,每天早上被父母叫起床,都会冲着父母大发雷霆。不管父母怎么哄,他都能根据父母的反应找茬,不把全家“作”到筋疲力尽不罢休。父母除了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还要做早饭,注意时间,怕孩子上学迟到。每天早上都忙得鸡飞狗跳,很痛苦。
当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孩子呢,有时候听劝,有时候不听。这背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孩子说:早上的“起床气”好像是自动的,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用悖论干预的思路,给了他们一个建议。我对父母说,孩子早上发脾气这件事,是无法避免的。你们不如把这个环节固定下来,他要发脾气,就请他好好地发。你们现在的问题在于,早上要对付孩子发脾气,又要他抓紧时间吃饭,怕他上学迟到,这会让每个人都有压力。索性从容一点,如果孩子发脾气要半个小时的话,不妨就提前半小时叫他起床,让孩子好好闹,半个小时之后,他哭闹得也累了,再让他从容地完成洗漱、吃饭这些事。
有没有觉得,这个建议好像给了,又好像没有给?甚至还给问题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本来早上的时间紧张,还会有所顾忌,现在孩子有了更充分的时间,有了大人的许可,他岂不是更要哭闹得“无法无天”了?
但我告诉你,自从给了这个建议之后,孩子的起床气反而减轻了很多。每天早上,父母把他叫起床,说:“现在发脾气吧,你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这一下竟然把孩子整不会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发脾气!捶几下床,大叫两声,然后做什么呢?以前随随便便就能发半个小时脾气,现在几分钟都坚持不下来。我还让全家人到周末一起做个评估,看看时间用不用调整。假如孩子觉得半个小时脾气发不完,下周就再提前一点起床。结果一到周末,孩子迫不及待地告诉父母:不用半个小时,每天 5 分钟就够了。有那时间我不如多睡会儿。是不是很神奇?只要一周的时间,好几个月都没解决的坏毛病就消失了。
悖论干预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效果呢?这里包含了两种第二序的改变。接下来,我们就把背后的原理讲清楚。
问题的意义改变了
首先,当“问题”变成一种刻意的要求,“问题”的意义就改变了。听起来很抽象,说回刚才的例子,你还记得孩子原来的说法吗?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也就是说,问题好像是自发产生的,他也不想要,所以他也是问题的受害者。但悖论干预之后,孩子通过主动的言行,刻意表现出这个问题。这时候问题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从一个让全家人都感到着急的失控状态,变成了一个常规流程。
有人说:孩子能理解到这么深刻的变化吗?他不需要理解。因为有一个更明显的改变:那就是父母的反应改变了,他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不哄劝了。这就在提醒孩子,情况变了。
别忘了短程心理治疗的基本假设:问题是在互动中被维持的。孩子并不是“有”半个小时的脾气要发,而是在跟父母一来一回的互动中,“维持”了半个小时的稳态。很多时候,恰恰是父母的哄劝,刺激了孩子可以继续下去。
现在父母的状态改变了,把孩子发脾气看成一种正常的表现,甚至给孩子留出了充分发脾气的时间。这样一来,孩子反而失去了发脾气的“抓手”。
你想,假如没人给你“搭把手”,早上起床光靠你自己,要干哭半个小时,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父母的反应,其实在这里,还有一个隐秘的变化,那就是孩子的心态。
他原来哭闹让父母手足无措的时候,会有一种暗暗的快乐,那就是:“我可是很不好惹的。你们非要那么早叫我起床,就要承受我的情绪!”通过悖论干预,发脾气就成了一种正常行为,孩子就得不到这种快乐了。不光得不到,还会减少自己的睡眠时间,自讨苦吃。你看看,脾气越大,反而睡得越少!那发脾气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行为被看做“问题”的时候,是一种意义,它被当做“任务”,意义就会发生 180 度的转向。这时候,人在同一个行为中感受到的动力就会截然相反。就像前面讲失眠的例子,你可能深有体会:想要入睡的时候,怎么都睡不着;如果把失眠看成是熬夜加班的任务,过不了多久,你就开始犯困了。
增加对抗问题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想:听上去虽然有道理,但也太儿戏了吧!也就是小孩子会听这种建议,如果是成年人,根本不听你的,怎么办?可是你想想看,来访者不听建议,不是更好吗?你让他保持问题,他不听,问题不就保持不下去了吗?
这是另一个角度的第二序改变:悖论干预可以增加当事人对抗问题的能力。
我给你举个例子:在《循环提问》这本书里,弗里茨·西蒙(Fritz Simon)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青春期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自主性,却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强烈阻力。这家人的问题在于,父母身体不好,经常抱怨自己头疼脑热,孩子就很难正面违抗父母的意志,发展就这样卡住了。
你看,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如果直接建议父母,你们不要老这么病病歪歪的,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这话其实挺难接受的。父母可能会说:就算是这样,身体不舒服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啊。说不定还会生气:“你什么意思?是说我们在用生病操控孩子吗?”
西蒙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给父母布置了一个悖论性的任务:装病。也就是说,他要求这对父母除了正常生病的时间之外,还要找出一些时候,假装自己身体不舒服。咨询师也直接说出目的:这是为了管教孩子。当孩子做了你们不喜欢的事情,你们就随便指出身上哪里不舒服,孩子一内疚,行为上就收敛了。而且,这件事要当成一个作业来完成,每周至少一次。
同时,咨询师也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去辨别哪些时候父母的不舒服是真实的,哪些时候只是因为对她不满意,装出来的不舒服。
一个月之后他们再来咨询,父母说,他们一次任务都没有完成。不光没有装病,甚至连“真实”的不舒服都没有表达。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装病”是一个糟糕的建议,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也不想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认识。很遗憾,任务失败了。
可是你看,正因为任务失败了,所以它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原来困扰家庭的问题,从此就消失了。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抗问题的意愿和能力。这就是悖论干预有趣的地方。
承认对问题的掌控力
理解了悖论干预的思路之后,是不是觉得有点“烧脑”?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还是有点束手无策?
别担心,我们最后聊一下悖论干预最核心的态度,就是:承认你对问题的掌控力。只要你意识到:“问题”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需要我主动做点什么,不论是加剧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我做的事情可以对问题有影响。把握住这个态度,你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加。
其实,很多问题我们觉得无法改变,就是因为缺乏掌控力。这时候,按照悖论干预的原理,你可以思考:就算无法解决问题,我是否有能力维持问题,甚至加剧问题呢?如果你的答案是能加剧问题。这是好事,说明你对问题是有影响的,能影响就意味着能改变。
举个例子,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干预技术,叫做雅各布森放松法。它的原则是,要放松,就让特定的肌肉部位先变得更紧张,保持一段紧张之后再放松。这种方法见效很快,原理就是让紧张的人获得了掌控感。
你想想看,当你特别紧张的时候,如果有人让你“放松一点”,你很可能不知所措,因为你不知道做什么才能“放松”。但如果对方让你“更紧张一点”,这可难不倒你,你是保持紧张的专家,轻轻松松就能做到。你既然可以做到紧张,就意味着你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而这本身就会带来松弛感。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那些我们认为无法解决的,不受自己控制的“问题”。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工作业绩总是垫底,我们就让他想一想,他可不可以保持未来一年,每个月的业绩都垫底?他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那么,就算真的做到了一直垫底,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结果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主动”做到的。
所以,悖论干预能让你意识到,你比自己想象得更有办法。关于悖论干预,就讨论到这里。希望这种神奇的方法能拓宽你改变的思路。
你可以找一件想做的事,用悖论式干预的方法给自己定个任务,期待你的留言,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朋友。
听完课,你也许会觉得,在这种干预中,来访者有一种任人摆布的感觉。这会不会是一种对他人的控制呢?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心理咨询中的自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