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力量第一章讲的是“基业长青的秘密,寻找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企业能穿越多个经济周期,跨越商业的非连续性发展呢?为什么基业难以长青?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从不是固守过往的成功,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主动开辟第二曲线。那些能穿越周期的企业,无一不是掌握了“变与不变” 的平衡。
时代的非连续性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线下交易、在线化、智能化三浪叠加,每一波浪潮都重构了商业规则。信息不对称的线下时代早已远去,在线化打破了地域限制,智能化又以精准推荐重塑了消费逻辑。科技作为核心驱动力,让 “不变” 意味着被淘汰,这也正是第二曲线存在的根本意义 —— 不是选择,而是生存必需。
第二曲线的智慧,藏在“大小创新” 的灵活运用中。文章中用洽洽的案例生动的演绎了“大小创新”的灵活运用,给了我很多启发:从红袋瓜子到蓝袋瓜子,是同品类下的口味与渠道创新,用 “小创新” 延续业务生命力;从瓜子拓展到每日坚果,则是开辟新赛道的 “大创新”,打开了增长新空间。这两种创新无高低之分,核心都是跳出路径依赖,要么让老业务焕发新机,要么让新业务提前布局,本质都是对 “变化” 的主动回应。
打造第二曲线,时机与能力缺一不可。查尔斯・汉迪的警示尤为关键: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巅峰前启动,才能用既有资源支撑新曲线的投入期。而实现这一跨越,组织创新能力远重于业务增长目标,没有匹配的团队与架构,再宏大的业务规划也只是空谈。这提醒企业,布局第二曲线不能只盯着市场,更要先修炼 “内功”。
对企业而言,第二曲线是增长之道,更是生存之道;对个人而言,它同样是突破瓶颈的启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唯有保持“向死而生” 的勇气,在成功时预见危机,在稳健时主动求变,才能跨越周期,实现真正的永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