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拖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话题呢,是因为在准备线上家长会的过程中,自己所产生的一些感悟。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上周日晚上需要在线上开家长会,上周一的时候就收到了周日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即使准备的时间非常的充分,但是我依然拖到了在周六下午开始准备这件事情,深受完美主义的影响效率被不高,周六的下午只完成了PPT的框架,构思以及完成了颁发电子奖状的视频,周日上午接着来完成剩余的部分。虽然家长会很顺利,但是在准备家长会的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拖延所带来的折磨。
什么是拖延呢?
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可是偏偏不去做,或许大家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知早起的好处,当早晨闹钟响起时,却伸手关闭闹钟,又睡着了;
明知早早完成日更的重要性,计划上午完成,偏偏刷了一上午的手机,非得等到ddl前才能完成日更;
明知锻炼身体益处多,却从来不行动,非等到长胖了才开始行动……
这就是拖延的表现。
拖延最大的坏处不是耽误,而是「折磨我们」。事情一直在那,无论做其他什么事,心里还是会惦记,随着截止时间临近,痛苦程度也呈指数级增长;如果最后没做好,我们也会懊恼,毕竟是自己一拖再拖,结果坏了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出版的《拖延心理学》发现,拖延的习惯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征。
拖延症虽不是什么生理疾病,但非常有必要对“症”治疗。就像所有的病症,要解决它,我们需要先找到根因,也就是「为什么会产生拖延现象」。
为什么我们总爱拖延呢?
有人说:“那哪里是拖延啊,明明就是懒。”
其实拖延并不是纯粹的懒惰。
懒惰的人什么事都不做,但感觉是良好的,而有拖延症的人却有着实际做事的欲望,只是无法唤起足够的意志力,感觉很痛苦。
就以我做PPT为例,为什么我拖到最后才完成了呢?
1.不重视
总感觉时间来得及,不着急开始做,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才打开电脑……
2.畏难心理
自我感觉家长会需要考虑到的方面很多很杂,当我们有了畏难情绪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去做一些比较容易、不费脑子的事情,比如看看电影、刷刷抖音、聊聊天等等。
3.完美主义倾向
总想把线上家长会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完美一些,在一开始做PPT时 ,就纠结于颁奖环节,结果在这里就浪费了半天时间,电子奖状是好看了,高大上的颁奖典礼视频也做了出来,但留给内容部分的时间不够了,最后也只能第二天接着赶工。
史铁生说过,拖延最大的坏处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
那么应如何拯救拖延呢?
归根结底,拖延其实就是一种逃避行为。
要想摆脱拖延,就得对症下药。
第一、把不重视的事情安排在计划里并设置提醒
如果一件事情不重视的话,大概率会忘记,做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列到计划里,规定好自己在某个时间点完成,并设定提醒事项。
第二、分解目标,先做最难的部分
把“艰巨的任务”分解转化为“容易的任务”,分解目标法也就是把一个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然后把小部分一项一项地完成,最后就完成了整个目标。那为什么先做最难的部分呢?
博恩·崔西有一本书,叫做《吃掉那只青蛙》,书名的灵感来自于一句美国谚语:
如果你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只活青蛙,那么你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一天里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
所谓的“活青蛙”就是不太容易完成、让我们迟迟不想去做的最难的那部分事情。
如果我们先把任务中这些对最不好做的事情先完成了,那么接下来的进程就会顺利很多。
第三、「利用」完美主义,先完成再完美
任何事情都有重要的部分和没那么重要的部分,在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一点一点完善,将重要的部分打磨到极致,而其他部分则达到八十分水准即可。
比如我做家长会PPT,先用八十分的水平要求自己完成,然后再用100分的水平要求自己设计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样,时间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以上就是我家长会前的准备工作产生的拖延,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总结一下:
1、如果是因为不重视这件事,那么就把这件事列入计划中并设置提醒。
2、如果因畏难心理而拖延,那就把目标分解并尝试去做最难的部分,在一点一点完成整个目标。
3、如果是因为完美主义在”作怪“,那么就先遵循‘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则,再把完美主义用在最重要的部分,其他就用80 分的标准要求自己。
行动是治愈拖延的良药。因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缩短我们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以希望以上方法能够让我们动起来,拯救拖延行为。
愿:远离拖延